梅溪公园记

标签:
文化 |
梅溪公园记
周六,难得休闲,天虽然很冷,但是阳光不错,姑娘在十二中考试,旁边就是梅溪公园,好久没去过了,于是偕妻去转转。
公园里,梅花绽开,红红簇簇的,很是吸引人,大人小孩一群群的,喧闹声、嬉戏声可闻,中间还有一个新娘子,拍婚纱照,哇,为了美,是真不怕冷啊!皮肤好像也不是很白嘛!妻白了我一眼,呵呵!
梅溪公园并不大,走一圈也就2公里不到的样子,建成的时间也不长,2011年吧,不过十几年,但是,很特别,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以“梅氏文化”为主题,集梅氏诗文、天文、数学、京剧、国画成就元素,与山水融为一体,有历史文化底蕴衬着,景致就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年代感就出来了,算得上宣城市的一张历史名片吧,多有外地旅游团队过来赏玩。
也许是太熟悉的缘故,身在宣城的我们,反而并没太多的感觉,觉得很平常,不过如此,而其实,细细考究,实在是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宣城(宣州)是梅氏故里,梅氏一族出了很多的名人,有宋时的文学家、诗人梅尧臣,清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近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等等,很多。这里也曾是梅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有梅氏祠堂、梅氏墓以及亭台楼阁、庙宇等诸多建筑,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碑九座,称“九同碑”,盛极一时,后因国运兴衰梅氏后人的陆续离去,遂致没落。抗战时期梅氏祠堂等建筑毁于战火,仅存零散石碑于荒草枯冢,叹!
建国以后,这里成了地道的农村,即“九同碑村”,渔父的外婆家就曾住在这里,村民们终日在田间地头劳碌,没有人知道这里前人的辉煌,有一年饥荒,村民们甚至偷杀了一头耕牛,外婆分得一块牛皮,得以延命。
除了农民,村里也曾有一位饱读诗书的“私塾先生”,姓李,人皆尊其“李先生”。这位李先生渔父小的时候还见过,眉发皆白,拄着杖,但人很矍铄,总是穿得干干净净很周正。李先生喜欢讲诗,可惜村民们大多不懂,不过不管懂与不懂,大家都觉得李先生讲得好,记得讲过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是说敬亭山美,而是说敬亭山不厌看人,而人不是,记得当时大吃一惊,因为这跟学校老师讲的不一样,所以印象特别深,原来诗还可以这样解读。
李先生还有一位夫人,小脚,我们喊“李奶奶”,背后则喊“小脚奶奶”,听大人说,李奶奶出自大家闺秀,亦会诗文,建国以后,李奶奶就从旧社会的小姐,变成了劳动人民的一份子,听说吃了不少苦头。记忆中,李先生出入总是和他这位小脚奶奶一起相扶相携,逢人微笑,山野小道,一对白发老人拄杖而行,身影慢慢融入夕阳余晖……,这画面,挺让人感慨。
“妈妈,这里有石马!”
身边猛地跑过一个小姑娘,冲向林子边一座石马,抱着骑啊骑,很是可爱。那不是石马,文物专家称其为“石犼”,过去庙宇前用来拴马上马用的,不知年月,很是斑驳,算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古物遗存。渔父小时候也像这位小姑娘一样,经常骑着玩,只不过,那时候的它,深陷土里,后来建公园的时候,才挖了出来,肚上的泥印清晰可见。
看着小姑娘骑着石马又是叫又是摇,恍然有隔世之感,小时候的我,应当也是这样吧?身边外婆好像给我讲过故事,说大财主沈万三骑的就是这只马,他把全中国所有的金银财宝都藏进了敬亭山,这只马就在这里为他看守,马头所对之处,就是藏金的方向,可惜人们找不到钥匙了,所以中国就变穷了。小时候的我,就经常想,如果我能找到那把钥匙,该多好?
少年慢慢长大,中国改革开放了,城市在变化,这里慢慢成了“城中村”,再后来,几乎成了垃圾场。城市,要发展,社会,要走向文明,历史和文化,就不该被忘记,所以,在有关部门和有心人士的呼吁下,尤其是当年虞爱华书记,鼎力支持,终得保护开发,石碑被收集,墓地被修缮保护,又塑有梅尧臣、梅文鼎雕像,新建梅氏名人馆、宝章阁等建筑,成为中国梅氏文化主题公园。至此,梅氏一族,得以根留宣城,梅氏文化,得以庚续留传,幸也!
感慨之余,遂作此文,以期不忘前事者也。
江南渔父
2023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