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昨日晋国(上)1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晋阳之战
时间是公元前453年,距离越灭吴已经二十年。
晋中盆地,一座城池高高矗立,这是晋阳城(注:位置在今天太原西南)。
城外,晋国卿族大夫智氏、魏氏、韩氏三家军队,将晋阳城团团围困;城内,则是赵氏军民,殊死抵抗,不过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晋阳城已被外围智氏引晋水入灌多日,“城不浸者三版”,一版约2尺,三版6尺,按城墙对照,低于城头6尺的地方,全部被淹,那什么概念?几乎就成了水城了。
此时的晋阳城,城中是“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臼灶生蛙,人马相食”(《战国策·赵策一》),人们睡觉只能在高处搭个窝,吃饭只能把锅吊起来煮,食物将尽,士卒疲病不堪,旧灶都已经长出了蛤蟆,人开始吃马,非常惨。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则更惊人,说“易子而食”,这个就有些夸张了,“易子而食”那是公元前594年楚围宋之战,晋阳之战,没到这种程度,但如果再这么继续下去,很显然也快了。
形势万分危殆,谁都看得出来,城主赵襄子(注:赵毋恤,晋国赵氏宗主,晋国第15任正卿“赵氏孤儿”赵武曾孙、第20任正卿赵鞅赵简子的儿子)到了这个时候,也几乎已经绝望,准备放弃了,投降。
就在最危急的时候,站出来一个人,居然表示不同意!
赵襄子揉了揉眼睛,一看是谋士张孟谈,张孟谈慷慨激昂,说了这么一番话:“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我听说,危亡关头不能保全,遇到危险不能安定,要智士干什么呢?请主君不要再说,由我去见韩、魏之君!赵襄子的反应就一个字:“诺。”好吧。
张孟谈的形象可谓非常高大、正面,赵襄子反倒显得没什么主张,呵呵,各位请注意,这是《战国策》!《战国策》它是为了突出策士的形象。
赵襄子是什么人?赵襄子的性格,属于极度冷血坚忍,否则,他父亲赵鞅当年也不会把位子不传嫡子而传给他,赵襄子接位后,尚在父丧之中的他,便在夏屋山以宴请为名,席间杀了姐夫代王,吞并了北方代国,其姐也因此自杀,其性格之恐怖可见一斑。晋阳之战能够打起来,也是因为赵襄子绝不退让引起的,我们后面再说。
所以,赵襄子才是真正的男一号,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谁男一、谁男二,已经不重要,大家都是拴在一条船上的人(可能真的就在一条船上,呵呵!),仗打到这个份上,能投降早就投降了,几十年前晋国范氏、中行氏覆亡的教训就在眼前,失败者的下场极其悲惨,要么生,要么死,没有第三条路!关乎存亡,除了试一试、拚一把,已经别无选择,至于能不能成功,主导权并不在赵,而在韩、魏。
结果,历史剧情真的来了个大反转,韩、魏与赵联合,反手灭了智氏,智氏宗主、晋国执政正卿智伯瑶被杀,智氏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的大逆转,最终奠定了赵、魏、韩三家在晋国的地位,这才有后来的“三家分晋”,才有后来的战国,因此完全可以说,是晋阳一战,打出了战国。
因此,晋阳之战,也就成为影响中国历史格局走向的一个重大事件,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晋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呢?
张孟谈到底说了什么,让韩、魏掉转枪口的呢?
还有,那座屹立不倒的晋阳城,为什么这么经打?谁建的?
作为春秋超级大国的晋国,最终是怎么走向灭亡的呢?
所谓凡事皆有因果,要想将这些个事儿捋清楚,渔父觉得,咱们不妨将眼光抬远一点,从晋国的历史说起,由远及近,慢慢聊。
超级大国
回顾春秋300年的历史,在几百个诸侯国里,晋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
在与南方楚国的长期对决中,晋国是胜多败少,只在邲之战被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压过一回,对齐、对秦作战,更是几乎每战必胜,霸主国地位,长期不可动摇,历史辉煌。不过,很可惜,楚有《楚国八百年》,秦有《大秦帝国》,影响都非常大,而作为NO.1的晋国,却没有什么叫得响的作品,跟晋国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题外话了。
晋国的强大,原因当然很多,不过渔父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它的卿族制度,非常关键。
晋国是正宗的姬姓诸侯国,根正苗红,开国之君为西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弟弟,姬虞,传有“桐叶封弟”的故事,人们也都愿意相信它是真的。
晋国起先也只是一个小国,扔在几百个诸侯国里,毫不起眼,后来才慢慢发展起来,在这中间,有三位关键人物,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一位,是两周之际的猛人晋文侯姬仇。姬仇的最大功劳是选站准确,“护立”周平王有功,得到周平王的大力支持,晋国得以迅速扩张成一个大国。
第二位,晋献公姬诡诸。晋文候之后,晋国发生几十年内战,曲沃的小宗最终灭了晋都翼城的晋文候一系大宗,史称“曲沃代翼”。晋献公就是出于曲沃小宗,从公族血战中成长起来的,他即位后,“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连齐桓公葵丘会盟,请个病假说不去也就不去了,小白同志拿他也没奈何。
而晋献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跟他的铁血手段是分不开的,为了杜绝公族内斗争权的隐患,晋献公采取的措施让人瞠目:诛杀公族!经过两次诛杀、一次废太子事件,晋国国内的公族势力被扫荡一空,从晋献公开始,“晋无公族”便成为一种国策,“始为令,国无公族焉。”(《国语·晋语》)公族在国内没有封地、没有爵位,只能出国,这样一来,国君的权力大大增强,卿大夫则改由姬姓旁支或异姓担任,此举等于改变了周朝立国以来的家族式分封规矩,算是一项“创举”。
第三位,大家非常熟悉,一代霸主晋文公姬重耳。从晋文公开始,晋国走上霸主之路。也是从晋文公开始,晋国“三军六卿”逐渐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后期各卿基本上轮流执政,依序补位,这种执政制度实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道风景!
从晋文公开始,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六位国君,延续晋国霸业,后期跟楚国平分霸权,在整个过程中,晋国异姓卿族人才辈出,对晋国的长期称霸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我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晋国的强大,确实得益于这种卿族制度,因为这种制度设计,跟单纯血缘下的世卿世禄相比较,要进步很多,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埋下了覆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