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2020-03-02 12:59:40)
标签:

历史

* 先轸奇谋之:一箭双雕 *

面对宋使门尹班的求救,晋文公再次陷入两难境地。

晋文公在自己的将帅们面前,坦陈心迹:“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如果放弃宋国,宋国肯定就完了,现在跟楚国求和,楚国也不会答应(因为不对等),我想要开战,可是齐、秦两国没有进来,怎么办呢?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凡遇重大抉择,优秀的领导都善于提出问题,征询属下意见,“若之何?”、“奈何?”并非没有主见,而是一种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团队内部的成员,就会产生积极的互动,智慧,往往就会在这时迸发出来。

针对当前的局势,经过慎重研究,中军元帅先轸提出了以下方案:由宋国派使者携带重金到齐、秦两国,请齐、秦出面调停,而且,要让齐、秦的讲和在楚国那里通不过,楚国就会得罪齐、秦,还怕两国不参战吗?当然,要使这一计划成功,还必须要在背后做些配套工作,什么配套工作呢?就是将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以补偿并稳住宋国,鼓舞宋国斗志,这样一来,曹、卫受损,楚国一定不会接受,到了那时候,无论是战是和,楚国都将不得不改变战略部署,宋围也就不救自解。

先轸的想法是,在当前情况下,放弃有利形势南下跟楚军正面冲突显然是不明智的,那么,能不能够采取一种策略,既将齐、秦拉过来,又逼使楚国弃宋北上,那么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在卫、曹身上做足文章,让宋、齐、秦都得到实惠,进一步羞辱、打击楚国,逼使楚国入彀。

楚国如果接受条件,那当然没话说,晋国不战而胜;如果楚国不同意,齐、秦就会倒向晋国,楚国也势必要北上跟晋国进行最后的总决战。——这就是先轸的一箭双雕之计!一箭射齐、秦,一箭射楚。

局势的发展正如先轸所料,对于齐、秦的调停,楚成王断然拒绝,楚成王当然是不可能接受,可是他不接受的结果,却不幸掉进先轸早已设计好的陷阱。

齐、秦原本就是晋国的盟国,楚国粗暴的态度,很快促使齐、秦两国全面倒向晋国,派兵参战。

先轸得报,点了点头——第一只雕,终于落地。

可是,这第二只雕——楚国,会上钩吗?

宋国,能坚持得住吗?

晋国这边都在焦急的等待。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 子玉的困境 *

楚国这边已经焦头烂额了。

城濮之战,自古以来,很多人将楚国的失败,归咎于楚国主将子玉(成得臣)“骄傲自大”、“轻敌冒进”,这显然是不了解历史,不了解兵法,也不了解子玉。

子玉自打领军以来,从来没有遇过这么大的挫折,几个月的时间,楚国就这么耗在宋城之下,联军死伤累累,却是毫无进展。

坏消息,却是一个接着一个:晋国出兵了,卫、曹失陷,晋、齐结盟,鲁国撤出卫戍,曹、卫的地被分了,齐、秦出兵了,等等。形势显然越来越不利于楚国,楚国也真的快拖不起了。楚国这边早已人心浮动,郑、许等盟军甚至都有开溜的,国内说什么的都有,谣言满天飞,主将子玉非常憋屈、窝火,却又无处发泄。

这个时候,楚成王做出了决断:撤军!

楚成王这时候在申邑(今河南南阳),当初卫国遇险的时候,楚成王留下子玉继续围攻宋国,自己率领一部分军队北上准备救卫,可是没想到卫国崩溃得太快,根本就来不及,楚成王在那个时候就已经预感到这场仗不好打了,于是率军退守申邑。

晋国打下曹国之后,楚国明显已经能够感觉到晋军的兵势之盛,但是子玉绝非等闲之辈,他也察觉出晋国的战略意图,所以不仅没有北上,反而集中兵力,加大攻势,意图尽快拿下宋国,只要把宋国拿下,再跟晋国对决,是战是和,就有了充分回旋的余地。

只可惜!

高高的商丘城,一再断送子玉的梦想,除了徒增死伤,未能进得一步。(渔父:此次楚攻宋,也是中国史上首次大型攻城战,楚方尚无炮石、云梯等攻城器械。)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这个时候撤军,就等于宣告彻底失败,几个月的流血和牺牲,也将付之东流,子玉无论如何不甘心!子玉于是派人向楚成王请战,他希望以一场决战的胜利,来结束这次不利的远征。

应当说,事后看,楚成王不愧是一代枭雄,他了解重耳,对形势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的,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实行战略收缩,起码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期待以后再寻求机会扭转局面,当年跟齐桓公不就是这么玩过来的吗?

 可是,子玉不这么想,坚持不愿退兵,甚至说了一句比较激愤的话:“非敢必有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不是我敢争功,只希望以此堵住小人的嘴!

这是什么意思?

* 英雄,已无退路 *

楚国王室,有熊氏、屈氏、蔿氏、若敖氏四大家族,若敖氏从楚武王开始,到楚文王、楚成王,人才辈出,多任令尹均出自若敖氏,逐步掌控了楚国军政大权,而与此同时,其他三族与若敖氏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加深。

这一情势到了若敖氏子玉这里,已经势同水火。

尤其是蔿氏,甚至直言不讳地公开诋毁子玉,说他“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刚而无礼也就罢了,超过三百乘就回不来了,这话就太伤人了。

子玉咽不下这口气,子玉无疑是个英雄,这在此前的很多次战斗中已经被证明;但是子玉的性格,刚烈有余,隐忍不足,这使得他没有办法回去面对国内的悠悠之口,明知不利,也只有拚死一搏。

如果,子玉的性格能够像上一任令尹子文(若敖氏,全名“斗谷於蒐”)那样,宽厚一些,也许国内的矛盾,就不会那么尖锐,子玉的结局,可能也就不会那么悲壮,可惜没有如果。

楚成王说了很多道理,子玉就是不听(“子玉固请”),结果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楚成王被彻底激怒了,好,你要打,你若敖族要逞英雄,我就满足你们的愿望,不过援军,我不会给你太多,你看着办吧!

子玉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将自己、若敖氏家族以及整个楚军集团置于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子玉的手里,几乎全是疲惫之师,援军和补给也都数量有限。

子玉明白,他已经没有退路。

* 子玉的绝地反击:一石三鸟 *

对手,无疑是强大而又可怕的,子玉非常清楚,他必须尽快做出决断。

危局之下,子玉做了最后的努力——

子玉派出大夫宛春,出使晋军,向晋文公提出以下和解方案:晋国退出卫、曹,恢复两国,楚国也将退出宋围。

到目前为止,晋、楚两国并没有宣战,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彼此心照不宣。如果,晋国接受这个方案,则楚国将以仍未被拿下的宋国,换取已被晋国攻下的卫、曹两国,这个交易当然稳赚不赔;如果晋国不同意,就会因此同时得罪卫、曹、宋三国,战争的责任就在晋国,晋国在道义上就会失去支持,如此,楚国就会成为正义之师,攻晋也就名正言顺!

子玉此计,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让对手无法推翻,可谓一石三鸟!可惜,他的对手是先轸。

果然,晋国这边炸锅了。

狐偃坚决反对,认为子玉太过分,应该借此进攻子玉,渔父相信附和的人一定不少,为什么?这么过分的条件,怎么可能接受呢?开打就是了!

只有先轸,异常冷静,他说:“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道理一说,众人都不大言语了,可是怎么办呢?难不成就这么答应他?

先轸这么说,显然已经看穿了子玉的险恶用心,不接受肯定不行,无条件答应也是不可能的,先轸给出的策略是将计就计:楚国不是想树恩于曹、卫吗?那好,由我们来跟曹、卫私下谈,允许他们复国,但是条件必须跟楚断交,这样一来,人情就是我晋国的了,同时,扣留宛春,进一步激怒子玉。

至此,子玉的“外交”努力,以失败告终。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 决战 *

卫、曹的绝交书,对子玉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出师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和羞辱,子玉已经没有选择。

城濮之战终于爆发。

其后的进程,我们都比较熟悉,晋军兑现当年晋文公的诺言,“退避三舍”。明面上,是晋国履行诺言,礼让三先,而实际上,此时的先轸,已完全掌握了楚国的情报,楚国内部不和,附从国军无斗志等等,于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先轸早已在前方准备好口袋,就等子玉进入陷阱。

其实,就在晋国退避三舍的过程中,子玉还是有最后的机会,免于失败的。晋军退避三舍,晋国是晋文公统领,楚国则是令尹子玉,这在当时来看,是“君避臣”,已经给足面子了,所以楚国部下都希望就此停止,但是倔强的子玉就像射出的箭,绝不回头!继续追击!

一场空前的大决战,就在公元前632年(周历四月六日)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打响。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双方兵力:

晋国方面,晋军700乘,齐、秦、宋援军约400乘,总数约1100乘,作战兵力约五万多人,且全部为精锐之师,休整多日。

楚军,主力为若敖氏族兵,加上陈、蔡附从国属军,还有楚成王临时增派的西广、东宫少数援军,渔父认为,战车总数不会超过1000乘,作战兵力不到五万(攻宋损耗),而且,多为疲惫之师。

两军对垒:

晋军居北,先轸护拥晋文公将中军,郤溱为副将;胥臣将下军;栾枝率一部下军居右,“两狐”将上军,一字排开。

楚军居南,子玉率若敖六卒居中,子西(斗宜申)率领楚军主力(申、息军)居左,子上(斗勃)统率陈、蔡等国军队居右。

列阵完毕,战场马鸣风潇潇,子玉最后一次检阅战阵,所有的人都明白,这将是最后一战,子玉望着阵前的将士们,望着这些跟随他转战多日的子弟兵,他相信他们的忠诚和战斗力,阅阵完毕,子玉发出最后的怒吼:“今日必无晋矣!”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鼓声响起,战斗打响,晋国胥臣率领的左军和楚国子上(斗勃)率领的右军,首先相向发起了冲锋,两军快要接近的时候,楚国右军才惊慌发现,对方的前排战车每匹马都披有虎皮(渔父:这个学的是当年鲁国破宋的诈术,晋国为了求胜真的是什么招都用上了),一下惊了陈、蔡军队的战马,还没真正接触就溃败下来。——《左传》:“楚右师溃。”

第一仗双方投入的都不是主力,第二仗才是真正的关键。

战鼓再次敲响,这一次,子西(斗宜申)率领左军主力杀出,晋国这边则是栾枝率军冲出,如同第一仗的翻版,两军刚一接触一方便逃,不过这次逃的是晋军。

“两狐”在前方打着旗子远远逃跑,栾枝战车拖着树枝逃,远远望去,一片风沙,难见人影,子西没有选择,必须追上敌人,击溃对方侧翼,才能跟中军主力合围敌军。

楚军全力追击,迅速进入风沙之中,突然晋国中军横刺里冲出郤溱一部将楚军拦腰切断,狐毛、狐偃率率军立即回军夹攻,栾枝则率领刚才假装败退的左军一部也加入第一战团,子西的左军被冲成两段,陷入分割重围,遭到晋国三军伏击,结局可想而知。——《左传》:“楚左师溃。”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至此,楚右军溃、左军几乎全军覆没,一切已经结束,子玉没有再下令中军出击,全军撤退,晋文公也赶紧下令停止追击。

就这样,春秋史上规模最大的城濮之战,以楚国惨败、晋国全胜宣告结束。

子玉的结局,率残军退到连谷,楚成王怒而不赦,子玉自杀,可叹!综观城濮之战,子玉并非没有竭尽全力,但终归是逆势而上,企图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以致功败垂成!

* 历史的回声 *

城濮之战,晋、楚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万人,中原所有的诸侯国几乎全卷入战争,一战,奠定了晋国霸业,以此为标志,春秋进入了晋楚争霸的时代。

但是渔父认为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渔父以为最重要的,是这场战役,它不仅仅是战场上双方军队的战斗,实际上,城濮之战的战场,晋、楚直接对决的时间很短,就半天;更多包括战场之外,两国之间政治上、外交上全方位的争夺和博弈,以及一系列的战略部署、进攻退却,“伐谋”、“伐交”,风云激荡,充满着政治、外交和军事智慧,绝对是一部经典的战争教科书!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这,才是这场战争留给后人的意义。

第48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