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中)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 要不要救宋? *
公元前633年的一个冬夜,晋国都城绛城,晋文公重耳紧急召集御前会议,商讨出兵宋国问题。
要说晋文公没有一点顾虑、担心,那是不可能的,晋国毕竟刚刚崛起,跟楚国相比,实力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都不占优,尤其是军事,楚军的强悍让人胆寒,楚将子玉(成得臣)威名远播,到目前为止,诸侯列国还没有人敢跟子玉正面对抗过。
但是,宋国是因为投靠晋国,才遭到楚国集团的围攻,如果宋国一旦转而再次屈服于楚,晋国必将因此失信于天下,晋国崛起的梦想,就会成为泡影,而绝不仅仅是失去一个盟国那么简单。
这话是谁说的?——先轸!
先轸是谁?先轸是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是早年就跟随晋文公重耳的著名“五贤士”之一,也是春秋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很牛!
先轸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可谓掷地有声。先轸的话,发出了晋文公以及赵衰、狐偃等所有与会者的心声,无需多讨论,一致通过!
* 如何救宋? *
救宋势在必行,但是,摆在晋国君臣面前的形势,无疑又是非常险恶的——
宋国地处中原腹地,周围几乎全是楚国的盟国,晋国如果要救宋,无论是走南线的郑国、再到宋国,还是走东线的卫、曹,再到宋国,都势必要孤军深入,长线作战,就会非常危险。
众人心里都清楚:晋军长途奔袭,楚军以逸待劳,以子玉的强悍,晋军一定会凶多吉少,怎么办?
就在气氛略显凝重、沉闷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熟悉的声音:“能不能换个思维,让他来打我们呢?”
众人眼睛一亮,这一次,是狐偃!
看到众人急切的目光,狐偃闪着狡黠的眼神,对着地图,接着说:“楚新得曹而初婚於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宋免矣。”曹国跟楚国刚结盟,卫国跟楚国也刚刚联姻,如果我们攻击卫、曹,楚一定会来救,那样的话,宋围不就解了吗?
我不知道,狐偃说完这番话,有没有人捶他一拳,依照过去,重耳(现在是晋文公了)一定会的,因为实在是太绝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这可比“围魏救赵”早了280年!
攻其必救,调动敌人,占据主动,这就是狐偃战略建议的高明之处!
* 三军将帅 *
战略已定,接下来,就是战前动员和准备了。
晋文公将上、下两军扩充为上、中、下三军,任命郤縠为中军将,郤溱为副将;狐毛将上军,狐偃为副将;栾枝将下军,先轸为副将,举行了盛大兵演。
这里面的人事任免,是很有讲究的,值得提一下。
从亲疏关系来看,狐氏兄弟无疑最近,郤氏兄弟则曾是原来晋惠公夷吾的班底(注:出过一个郤芮,被晋文公除掉了),栾枝则介于两者之间。上中下三军六将,尤以“中军将”位最尊,上卿、元帅,那么这么重要的位子,按理说,如果由晋文公最为倚重的赵衰或者狐偃任何一位担任,都没什么奇怪的,对不对?
但是没有,结果由郤縠任中军将,是晋文公直接提名的吗?不是,是赵衰推荐的,而且赵衰说了一大段赞美郤縠的话。
那么赵衰为什么要推荐郤縠呢?
第一,渔父认为,是出于政治团结的需要,郤氏家族在当时的晋国,有着相当的影响。
第二,郤縠(xihu,今河北行唐人)这个人,喜好诗书礼乐,《国语·晋语》载:“行年五十,守学弥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律、爱学习,让人放心,能够服众。(渔父:赵衰其实也是这样的人,惺惺相惜。)
后来的历史证明,郤縠确实不负众望,团结众将,采取灵活战略,为晋军顺利攻伐曹、卫,作出应有贡献,也因此深受后人拥戴,誉为史上“第一位儒将”,唐刘禹锡曾有诗云:“自从郤縠为元帅,大将归来尽把书”。
而其实我们说,在晋文公的内心,渔父猜测,应当是有意赵衰的,毕竟十九年的流亡,生死与共,功劳、资历、能力、关系(两人是连襟加翁婿)都没问题,但是,赵衰显然想得更为深远。
赵衰是什么人?赵衰是政治家,擅长从全局考虑,强项是处理关系,为人低调谦和,每当重大人事任免关头,他都能以国家为重,将最适合的人,给推荐出来,所以,赵氏在晋国深得人心。(渔父:没有大格局的人,是做不到的啊!)
千万别小看赵衰的这种作用,以赵衰的身份和地位,他能够始终谦让,成全别人,在晋国的政坛,自然就形成一种非常好的政治生态,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一点,渔父觉得非常重要。
被庐的演习场上,晋国将帅一心,众志成城,那种强大的信心和决心,晋文公显然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出征吧!
* 先轸奇谋之:嘿,借个道吧! *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第二年(公元前632年)正月,晋文公统率大军,开到卫国边境,向卫国提出借道攻伐曹国的要求。
——晋国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卫国呢?这个悬念,后面去说。
晋国攻伐曹国,理由很充分,曹共公无德,当然曹共公当年侮辱重耳的事儿,渔父认为这个理由是拿不上台面的,虽然天下人都知道。
对于晋国的“请求”,如果同意借道,让晋国过去打曹国,第一肯定会因此得罪楚国;第二当年晋献公“假道伐虢”的事儿,这还没多少年呢,卫成公并不傻。结果只能拒绝。
关键是卫国拒绝借道,原本就在晋国计划之内,晋文公并不意外,晋军转而向北渡过黄河,袭取卫国五鹿(渔父:五鹿对于晋文公,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就在攻下五鹿不久,郤縠不幸病逝,接替郤縠担任中军主将的,是下军副将先轸!
先轸的职务,原本只是“下军佐”,大战关头,直接提到主帅的位子,不能不说,晋文公的识人之明和用人魄力的确超人一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关键是先轸这个人,的的确确胆识过人、谋略过人,力主“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是他,提出“借道伐曹”计划的也是他。
之所以借道卫国、不直接攻打卫国,是以此让卫国多少产生麻痹思想,卫国如果借道,则晋国将会以最快时间打到曹国,这是A计划;卫国如果不借道,也给晋国留了一个口实,晋国虚晃一枪,北上拿下五鹿,打通晋、齐通道,联合齐国,拿下卫国,再打曹国绝无后顾之忧,这是B计划。无论卫国如何选择,都会掉入先轸设计好的陷阱!
战争的进程,几乎完全按照先轸的计划在进行。
晋军打下五鹿后,紧接着挥师南下,占领战略要地敛盂,打通了与齐国的交通线。
晋国一占敛盂,齐国马上作出反应(齐国这时齐孝公已死,齐孝公的弟弟齐昭公吕潘在位),因为齐国此前也是一直被楚国压制,南方的谷邑此时还被楚军占着,所以,齐昭公马上跟晋国取得联系,二月,晋文公和齐昭公在敛盂结盟。
晋、齐一结盟,卫国不战自乱,卫成公狼狈逃到南方的襄牛避难,晋军不费吹灰之力,占了卫都楚丘。
晋国拿下卫国之后,说个花絮,把个一边的鲁国吓得够呛,赶紧向晋国示好,不过晋国对鲁国兴趣不大,不在计划之内,但是将鲁国震慑住也很重要,让他轻易不敢动弹。
拿下卫国之后,晋文公指挥大军,按照既定计划,进攻曹国,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就是当年喜欢看重耳洗澡的那位主,这回好了,歇菜了。
*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
至此,晋国已经攻占卫、曹,与齐国结盟,震慑了鲁国,战争的局势大为改观。
但是,晋国希望以此调动楚军北上的战略意图并未实现,楚军依然死咬宋都不放,反而加紧了攻势,宋国不得不又派门尹般向晋文公告急。
晋国闹出这么大动静,楚国居然不为所动?这显然是比较反常的,卫、曹都是楚国不能放弃的,就如同晋国不能放弃宋国一样,正常情况下,到了这个时候,楚国要想扭转不利局面,只能掉转枪口,北上跟晋国寻求正面决战。
但是,楚国就像发了疯一般,死命攻打宋国,宋国再度陷入危险。
这一结果倒是晋文公没有想到的,晋军陈兵曹国,楚军围攻宋国,两者相距不超过一百公里,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这么隔空较劲。
可是宋国扛不住了,此时晋军如果南下,还是会面临当初的难题,以一个晋国,深入腹地去对付楚、郑、许、陈、蔡这么多国家,实在没有把握。
——如何诱使楚军北上呢?
——用什么办法能让秦国和齐国也参与进来,跟楚国对决呢?
晋文公很伤脑筋。
还有,楚国这边,到底发生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