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古墓里的惊天秘密(上)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鲁迅踢鬼》。
说鲁迅年青的时候,在绍兴教书,有次晚了,为赶时间呢,就抄近道走小路。据说,那条小路经常闹鬼,鲁迅是学医的,又怎么会相信鬼呢?继续赶路,远近坟茔憧憧,树叶娑娑地响,饶是鲁迅,也不禁有些头皮发麻,没想到,还当真就碰上了鬼,在路边窜窜跳跳的!遇到鬼,鲁迅反倒不怕了,飞起一脚,“啊哟!”一声,踢个正着,居然把鬼踢跑了!却哪里是鬼了,不过是个盗墓的小贼!觉得很有趣,这应该算是接触比较早的有关盗墓的故事吧。
后来,有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夺宝奇兵》,盗墓者反过来成了护宝英雄,风格搞笑幽默。在中国,有关盗墓的小说、电影也不少,象当年有张艺谋的《秦俑情》,后来有成龙和金喜善的《神话》,都不错。最近几年,中外盗墓系列又有些火,《盗墓笔记》,《九层妖塔》,《古墓丽影》,《木乃伊》,多了,也就没什么特别印象之处。比较起来,个人认为,还是《神话》比较经典,有故事有情感,插曲《美丽的神话》也非常优美。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文学、电影,看一看,乐一乐,轻松自在。而老渔父下面要说的,却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盗墓事件!
这个盗墓事件,惊天动地,差一点就改写了中国历史,只是差一点!
一个盗墓,居然会改写中国历史?开玩笑吗?还真不是开玩笑,各位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是公元280年的事儿(渔父:具体年份,也有说279年或281年,此处不考证),三国刚刚结束,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天下初定,人心思安。
没想到,却在这时发生了一个惊人的盗墓事件,要说发现什么地下宫殿,不死神药,那倒没有,那究竟发现了什么呢?嘿嘿!不着急,咱们哪,就跟着当年那位“摸金校尉”,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儿!
边走边聊。说起来,在中国,盗墓的历史非常悠久,原因嘛,也好理解,有厚葬,就有盗墓,对不对?以至到后来,盗墓都成了一种职业,干的是专业活。而且呢,中国的盗墓人士,很早就发明了盗墓用的专门工具,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种,叫“洛阳铲”,它的形制,前面不是扁平的,而是长长、圆圆,有点象套筒,打下去,再抽上来,下面一旦有东西,是绝对跑不过行家眼睛的!这就叫专业!哈哈!
嘘!小点声,咱们到了!
这个地方在洛阳的东边,叫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深夜,一位盗墓者,就在不远处的郊外,掘开了一座古墓!进去之后,满心欢喜,本以为能够大发一笔横财,没想到,火把所照之处,却是成堆的竹片!望着眼前的一切,盗墓者简直疯了,推翻竹片,到处翻找,火折子不够,就将身边的竹片点着用来继续照明,折腾了一晚上,也没翻到什么值钱的东西,正准备放弃的时候,被周围的老百姓发现了,立即报官,盗墓之人被抓个正着!(这倒霉催的!)
这位史上最倒霉的盗墓者,就此就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叫“不准”,读音为“否标”,很多人读“不准”,不准盗墓,你偏要盗,出事了吧!哈哈!
兹事体大,惊动了官府,来人一看,是座古墓,竹片散落一地,关键是,上面还有字,而且全是古字!这个就太重要了,赶紧上报朝庭,当然,得这么说了:吾皇万岁,盛世吉祥,前朝重大文献,得见天日,实乃圣朝之幸啊,云云。哈哈!当然,内容是不是真的这样,咱不知道啊,但是,意思,一定是这么个意思。
这一报,晋武帝司马炎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武功赫赫,一听奏报,马上派人,专程办理,所有竹片,小心整理拾掇,装了几大车,全部运往都城洛阳。
好在当时,天下已经统一,太康之年,社会也比较稳定,汲县到洛阳,路途也不太远,没几天就到了洛阳。
晋武帝马上命令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组建了当时一流的专家团队,日夜整理、翻译。
大家听了“中书监”和“中书令”,好象没什么感觉,以为就是书书写写之类的文职官员。而实际上,在当时,“中书监”和“中书令”这两个职务,专管中央机要政务,位高权重,相当于正副二相!由此可见,晋武帝司马炎对于这批出土文献是何等地重视了!
闲话少说,回到正题。
这些竹片,长短宽细都是一般无二,长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每简40字,字体圆润修长,经鉴定,为战国时期中原古体文字,以如此规模、如此规格来看,应为官方文献典籍!
随着翻译工作的推进,之前的推测逐步得到验证,竹片共十万多字,所载内容,包括历史、诗词很多文献资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记载了上自夏朝、下至战国时魏国的历史,按年记事!编年体!乃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修史书!!!
此结论一出,实在太过激动人心!
为什么?
当年秦扫灭六国之后,为了防止思想混乱,秦皇一声令下,六国史书全部被焚!没有一部留存!唯一的官修史书《秦记》,也在秦末毁于战火,也就是说,到秦结束的时候,秦之前的官修史书,一部也没有传世!一说到这里,所有汉学家、史学家,无不痛心疾首啊!文化断了根哪!
秦之后,到了汉朝,社会开始稳定,文化又慢慢恢复,汉政府开始收集民间零散书籍、资料,通过一些儒生手抄口述,才逐步恢复了儒家所传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就这,也已经是打了很多折扣的了,但不管怎样,也总算是将以前的历史延续了下来。但所有这些,严格来说,都只能算一家之言!不是正史,它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到了司马迁的时代,司马迁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其实都是“儒家口述版”,煌煌《史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可想而知,同为史书,对历史记事的准确性,它是完全无法与战国官修史书相提并论的!
经过整理,这部藏于古墓的史书终于再现于世,被正式命名为《竹书纪年》,因为是在汲县发现的,又称《汲塚书》,它比司马迁的《史记》早了近200年!也更加准确和权威!此书一出,让当时的史学家们欣喜若狂。
但是,但是!
这么重大的历史发现,如此重要的文物典籍,它的命运,却很惨!最终落得个香消玉殒、不存于世!
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位神秘的墓主人又是谁?他为什么将这些珍贵的文献藏于地下呢?这些文献,又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这一切的一切,又与上回我们讲的尧舜有什么关联呢?
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分解!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