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正说尧舜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尧、舜二帝,传说中的古之明君,其地位,比之三皇、位列五帝,其陵庙,时时受人供奉祭祀,几千年来,无论朝野,都对二帝景仰有加。
尧舜为什么如此受人尊敬呢?
那是因为,他们都跟一个词有关——“禅让”!禅让的意思,就是将位子传给大家公认的好人,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叫“传贤不传子”,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天下为公,以德治国,嘿嘿!传说中的尧舜就是这类人,道德完人,所以叫“道德三皇五帝”,对不对?也因此,于是乎,“禅让制”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不得了的创举,呵呵!
回到正题。
尧帝根正苗红,黄帝一脉,《史记》评价尧帝,用了八个字:“其仁如天,其知(智)如神”。仁,说明有爱心;智,说明看人准。
《史记》载,尧帝治下,功绩很大,社会治理的不错,“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有一首诗,叫《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写的就是尧帝时期祥和的社会景象,和谐社会。
尧帝到了晚年,需要找继承人,可是儿子丹朱不成器,怎么办呢?就叫下面的人推荐,搞了一个海选,结果呢?出身草根的舜入围了。
舜是冀州人,本名叫重华,有虞氏族人,称帝之后,舜是帝号,本名也就没多少人知道了。
舜的生母早逝,父亲瞽叟(瞎眼老头),是个糊涂虫,后母带了一位弟弟,这三个人呢,一个蠢,一个嚣,一个傲,三个活宝凑一块,整天总想着要怎么弄死舜,纵火、填井之类,方法用尽,舜却毫发无伤,啥事没有,舜躲过一系列谋杀,非但没有反击报仇,反而以德报怨,用大爱感化人的心灵!(渔父:怎么象是耶稣呢?)
这样一来,舜的事迹就传开了,一传就传到了尧帝耳朵里。接下来,群众推荐,组织考察,舜就被重点培养,尧帝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最后嘛,舜确实不负重托,所以,尧帝死的时候就将位子传给了舜。
舜帝在位期间,勤勤勉勉,将社会同样治理得不错,最后,舜在南方巡狩的路上去世,葬于湖南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九嶷山,就在今天湖南的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
同学:老师,永州?是柳完元“永州之野产异蛇”的永州吗?
渔父:嘿嘿!正是,中唐时期,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多人被贬,大名鼎鼎的刘禹锡、柳宗元都身涉其中,全部贬到地方当司马,号称“八司马”,柳宗元被贬的地方,正是这个永州。
对于舜帝,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认为舜帝以德治国,成功教化民众。
后世的儒家们呢,大肆宣扬尧舜的功德,尤其是对舜帝,力推其“孝”,没想到,后世有一位年青人,却走火入魔,搞出了一个笑话,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孔子的学生、“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
在《孔子家语》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曾子跟老爹在瓜田里耕作,有一次不小心,把瓜秧锄断了,老爹一看,非常生气,拿起棍子就打过去,曾子自己也很惶恐,见父亲生气,觉得不能忤逆,就没动,任由棍子打下来,一声闷哼疼晕过去了,曾子的老爹纯粹只是一时之气,没想到曾子居然不闪不躲,又是着急又是悔恨,好在曾子年青,身子骨还算硬朗,没什么大碍,总算躲过一劫,醒来后,主动去安慰他父亲,心里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
这件事当然很快就传到孔子的耳里,孔子听后非常生气,跟他的学生说,曾子来了,不要让他见我!学生们就很奇怪,说曾子难道还不够“孝”吗?孔子说,曾子根本不懂真正的“孝”,说他这样既让自己受伤,又让父亲担上“伤子”的恶名,不是既害人又害己吗?假如父亲失手打死了曾子,又会怎么办呢?于是就给学生们讲了舜的故事,曾子听说后非常惭愧。
所以说,孔子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去说;只是到后来,出于你懂得的原因,孔子的学说被不断改造、神化,孔子也就从一个教育家变成了教主,搞得面目可憎,凡乱世必被打倒,和平时期又一定会被拉出来,重新顶礼膜拜,孔子他老人家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哪!
民间传说,舜帝去世后,娥皇、女英非常悲痛,奔至湘水,日夜哭泣,泪洒竹枝,使得竹枝泪痕点点,这种竹子人们就称为“斑竹”,又叫“湘妃竹”。
到了文人的笔下,自有写不尽的婉转凄回——
唐代诗人刘禹锡,跟柳宗元同贬司马,人称“打不死的小强”,有首词叫《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绝对一流。这一点,无需置疑。
而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呢,在于借用舜帝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甚至还将自己的妻子杨开慧(乳名“红霞”)也融进了诗里,所以,嘿嘿!你们看,人哪,任他是谁,内心隐秘处,都有柔软的一面,这就叫“人性”!
说到这里,我相信,尧贤、舜德的高大形象应当已经树立在我们面前了,而事实上呢,几千年的历史也是这么传下来的。
但是,问题是:人性在权力面前真的那么纯洁吗?权力之下的道德,真的那么高尚吗?
所有这些疑问,请看下回——《古墓里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