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交流小茶吧 |
教材简说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联系学习提示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有关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
1、
2、
3、
二、
1、
2、
(1)你能读吗?(自主识字)出示:
zhēn
指南针
zhōng
(2)你会写吗?(自主写字)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写禾字旁的字(稠、稀、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老师范写“稠”。(禾字旁)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
师板书:太阳、北极星、大树枝叶、沟渠里的积雪
三、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请你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读你们喜欢的这一小节,讨论:在什么时候,观察什么,利用它怎么样来辨别方向。小组长作好记录,填好学习报告单。
要是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 |
||
什么时候 |
观察什么 |
怎样辨别 |
白天 |
太阳 |
中午时,太阳在南边;树影正指着北方 |
黑夜 |
北极星 |
永远高挂在北方 |
阴雨天 |
大树枝叶 |
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是北方 |
下雪天 |
沟渠里的积雪 |
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 |
你还有其他办法辨别方向吗? |
||
1. |
||
2. |
四、全班交流,品读课文
预设:
1、学习第2节
(1)默读,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讨论板书:
白天
(2)归纳方法:默读思考→找关键词→填表格→读一读
(3)师补充:我国处在地球的北半球,太阳正午时,方向指南,树影指北方。如果迷路时是早晨或傍晚,就可以按“日出东方,日落西方”的方法辨别方向。
(4)朗读,并试着背出来。
2、
(1)默读,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利用北极星辨别方向。
讨论板书:
黑夜
重点理解“指路灯”。为什么把北极星比作指路灯呢?能不能和第2小节“忠实的向导”换一个位置?
(2)师补充:晚上北极星出现在北方天空,它在地球北极上空,从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基本不变,所以航海的人和旅游的人在晴天的晚上常常靠它辨别方向。因为人们在晚上靠它指引方向,所以把它叫做指路灯。
(3)指导朗读,并试着背出来。
1、学习第4节
(1)默读,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利用大树枝叶辨别方向。
讨论板书:
阴雨天
(2)简笔画:你能在图上指出南北两个方向么?
(3)练习朗读,并试着背出来。
1、学习第5节
(1)默读,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利用积雪辨别方向。
(2)简笔画演示:
http://s9/middle/4feb8a71ga15404cecf88&690
(3)讨论板书:
下雪天
(4)把“北”、“南”二字放进诗歌中的第5节,读一读。
(5)回归读第5节。
(6)找出三对反义词(南北,稀稠,快慢),用反义词解释词义。
四、总结
一、准备充分,凡事未雨绸缪
在上这节课前,我参看了许多的教案,发现在很多教案中对于积雪教学这一小节有出入。参看教案发现“沟渠里的积雪是北面化得快,南面化得慢。而屋顶或高山的积雪南边化得快,北面化得慢。”文中讲的是沟渠里的积雪,故这一小节我做了很多的工作。
针对自己的教案,我只做了ppt用以辅助教学。
结果在上公开课时,在我刚要教学生字词时,学校里停电了,ppt花了一个晚上的心血就这样没用了,而对于字词这一块,我并没有自己研究。当时就在那里傻了一下。然后让学生先再自由读课文,自己匆匆忙忙将字词写在黑板上:指南针、忠实、向导、一盏,积雪、稠的、稀的、碰上;慌张。这样没有规律的板书,让学生去发现。教学时,只采用了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学生识记字词只采用了“加一加”。后来的教学就有些脱于教学设计自由发挥了。
后来反思在上公开课备教案时,一定要两手抓,备的教案既可以借ppt教学,也可以脱离ppt,自己对于教学环节及各个内容要了然于心自己教学时,应该仔细参看课后的字词书写,所有的结构规律等那里都已展示得一清二楚。而在字词教学时可以采用开火车,反义词对答,男女生比赛等不同形式教学。在课前时,要准备一些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
由于本课板书较多,教学时,我在拼命学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分散。可以在事先准备好字卡,用到时直接贴上去。而在范写生字时,让学生书空说笔画。
突生意外,课堂应变要及时,主要还在于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研读,将一点一滴自我体会出来。别人的教案只适用于参照,主要还是根据教师用书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来制定教案。
在教学时,发生预设之外的情况,要尽量处惊不变,思考意外是否有教学价值,再据此引导向教学目标的学习。
二、了解文本,仔细解读文本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这首小诗就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枝叶、沟渠里的积雪。诗歌首尾照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反义词较多也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诗歌教学应更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本诗是写自然科学常识的诗,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
而我在教学中解释过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关于“积雪”这一小节的教学。以后应该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自己发现利用积雪辨别方向的奥秘。
在导入课文时我提出“春天到了,一群小朋友到郊外去春游,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可是走着走着树林越来越密,他们迷路了,怎么办呢?”就直接过渡到课题,在此处应该稍微地让学生来讨论一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体会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说。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融入文中,亲身体会。
三、针对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结合课文泡泡提示,本诗学要重点指导理解的句子是第5小节,利用板画演示:与山坡、屋顶上的积雪相反,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学科的跨度,这些自然中的奥秘,学生对于此处很难理解,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随机教学。
由于这首小诗的四个小节有相似之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利用表格填空,渗透“默读思考→找关键词→填表格→读一读”的学习方法。
然而诗歌讲的是科学知识,很多学生这方面知识不足。在设计教学时,小组合作效果不大。学生都还在雨里雾里,于是我只能自己提示教学“太阳”,在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知识点完成部分表格。而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太多的主动性。由此,我想到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还有去搜集关于天然指南针这方面的资料。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些事物。对于小班化中的小组合作教学还需要多加实践和探讨。并且自身要学习很多的东西,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平时教学就应该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预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