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语文教学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可以从哪些方

(2009-05-22 11:37:26)
标签:

杂谈

感悟语文教学的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潘坑小学  邱益总

首先从语言入手。即仔细推敲词句,可以想想作者为什么有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里的一个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通过这些文字的推敲,我们可以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谈不上文本细读。

第二是情境还原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茅盾语)其实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就是走向细读文本的通道。所以情境还原,一是还原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二是还原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比如《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描写鲁迅救护拉车工人有一段话: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不少老师让学生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但目标鲜明。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把作品还原到作者当时的生活中去思考,就一定会有比较深的感悟。的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个拉车的是什么人?他们在旧社会的地位各是怎样的?鲁迅是大作家,的爸爸周建人是生物学家,在旧社会都属于白领阶层,而拉车的是被称为引车卖浆之徒的底层劳动人民。两个大知识份子让拉车的坐在车上,而自己则蹲着半跪着,这在旧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此情此景不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形象写照吗?

再如:我们很多老师在读当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往往把它当成一首生活的赞美诗来欣赏。但细读这首诗,会发现许多缝隙:比如,面朝大地才能看到春暖花开,而诗的标题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不从今天起?我们常说从明天起六点钟起床”“从明天起节约每一分钱,这些都是具体可行的,但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行吗?诗中把分得很清,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么究竟想做什么?将会到哪里去获得幸福?……尽管字面上诗人在歌唱世俗的幸福,而暗示的却是他心灵的痛苦。事实上,这首诗写成的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由此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是一首热爱生活的赞歌,而是海子告别世界的内心独白。

第三是比较对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如果是改写的文本,我们可以拿它与原作对照;如果作者有修改,可以把修改前后的文稿加以对照;我们还可以把作品跟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尽管都是唐代作家的送别诗,但由于朋友去的地方不同,朋友此行的目的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以及惜别之情表达的方式就不相同。一些名家作品因为篇幅或其他原因,选入教材中,常有删改,如《丑小鸭》《荷花》等,它们都有母本,我们在执教课文中,自然不能忽略母本中所承载作者情思的句段,需要在拓展、还原中给学生一种人生的价值观熏陶及文学意境的享受,从而滋润他们的心灵。

第四是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王崧舟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化成了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才有十足的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课堂。不过知人论世要注意两点,一是参阅别人的意见最好在自己的解读之后,避免先入为主;二是作品的艺术世界并不是作家自己生活的简单再现,我们不能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划等号。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大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文本都需要或者适合细读的,有的不妨略读,有的不妨浏览,有的甚至不妨扫视。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悟来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教学才真正进入了"无招胜有招"的高妙境界。 文本细读走入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将为教师送来一把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也为学生提出一个个开引创新思维之路的问号。文本细读为阅读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文本细读,这是一个十分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等待着老师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