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原创 |
分类: 草木札 |
http://s1/middle/4feac386g92ba6057a8c0&690
http://s6/middle/4feac386g92ba620478b5&690
http://s13/middle/4feac386g92ba64ac5bcc&690
留得青山看画境
杨暖
遇到吴冠中老先生的画很偶然,渐入佳境却走了很长一段路。细下想来,这段心路如遇江南古园,柳暗花明,美景曲径通幽。
去年一日,在网上搜图,看到一幅水墨。线条纵横成林,简洁扶疏。更妙的是,那白桦林的斑驳老树皮长了眼睛,如美人般,眼波俏生生。看了喜欢,再看,方知是吴冠中老先生的名作《白桦林》。遂去找来他的画作欣赏,淡墨浓彩中,笼罩着画意的纯净舒展吸引了我。原是不懂画的,得知吴老绘画之余还写大量的随笔,就捧了回来。
新书一翻再翻,不是不失望的。个人阅读习惯使然吧,读书偏爱语言,格外要求言辞优美的文本才能引起我的阅读兴趣。犹如一个人吃惯了细粮,大凡粗糙的食物再有营养都没有胃口。吴老随笔配了画作,文和画都是好的,就是语言平白浅直。初读总翻不到三五页,就像攀着高墙看花,触手可及,总也进不去。隔得很。
尝试几次。每次看到书中的画作,都有读书的冲动。奈何才疏学浅,捧书试图进入这个画家的世界,吴老倒像个不拘言笑的老夫子,生生把我拒之门外。罢罢罢。
这一放就是一年半载。
近期休了长假,白日读些诗词意境的老书,夜晚研习茶学茶道。一直偏爱古典文学,以往诗词亦读得不少的,但领悟不够吧,加之个人阅历和生活积累尚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诗词中所承载的情感厚度和人生能量。读诗阅词,于我更多是修身的雅兴,案头常备,累了倦了的时候,一首诗就是一段桃源,也好循入清心,远了红尘。
而茶道,历来亦是人们修品提神、天人合一的风雅之境。古人饮茶注重气场,好茶、好水、好器具,更重要是有心性相投的知己,方能品出一盏好茶汤。“闲来松间坐,坐煮松上雪。”古有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享茶读书、诗词唱和的良缘,亦有《红楼梦》里妙玉扫梅花雪煮茶的雅致。一盏好茶就是一首诗,一幅画。而这幅画,让我想起了吴老笔下的江南。
吴老来自江南水乡的宜兴,少小离家,清贫困境中,苦学画艺。师从杭州艺专,抗战期间随校辗转重庆昆明,青年有才得赴巴黎留学。离乱流离中,与家人失散八年,直到巴黎学成归国,方团聚。后来,为绘画一直辗转北京等地。长年离家,吴老骨子里有很强烈的思乡之情。然而,比乡情更炽热强烈的是,绘画。他的风景画,善长以西方油画的点、线、面,渲染东方风物的灵魂,特别是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他踏遍大江南北写生,北方的黄土高原、东北的雪松、海边的渔家小院,捕捉那生动传神的风物,画意清幽纯净,意境淡远。
更妙的是,吴老的画作皆有一股风骨,一抹水色。风骨是他的古典恬淡,而水色则是那渗入骨子里的思乡情怀。“在祖国,在家乡,在故园,在自己心底”的情感守望,渗入他的每一幅画作,如《荷塘》《苇塘春》《燕子寻故人》《老墙》《海棠》等。残荷听雨、天光云影,画里倒映着他的水乡江南,每每叫人低徊。
而初读时,我并不能走进吴老的世界。这位性情淡泊的艺术家不流俗,不功利,人品和画品皆高古清正。历来灵魂通高古的,诗词为其一,茶为其一。千年时光沉淀下来的精华,蕴藏着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精神内涵。而喧嚣和物欲中的人,当然不能懂得。
彼时功底尚浅,我亦没有一颗清净无欲的心。冥冥之中有天意吧,近日得清茶调心,风烟俱静。通往古典诗词的旖旎处,一阵清风,紧闭的城门徐徐开——
是下午四点钟的光景,烫了一盏茶,再次将书捧来。外面落雨,雨不大,栏杆的两株绿萝,翠翠的,空气也微微的凉。9月转秋,又是一年橙黄桔绿时。氤氲的水色里,唯有一抹秋凉。这样的气息随我入了画境,越读越觉得好了,一时糊涂得分不清是画还是来到水乡。
吴老作画讲究布局,每每平凡中透出诗意的画境。秋林扶疏、水竹延青,我总得画里亦有唐诗和宋词的遗风。吴老也曾说过“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而我读画时,由布局还想到茶席。
古人布茶席,犹如诗词意境,也讲究个造境。比如吴老的江南水乡《鲁迅乡土》,粉墙黛瓦拂绿柳,房间一湾清溪。远近有致,若设此一茶席,选青花毛尖,得青山绿水之意。如果相宜,盖碗可选玉色青瓷,或白瓷碗也是好。席布,就选白或深蓝的粗麻布,想想,还是深蓝的吧,且能压得住这一席清场。台前的清供,当是水乡剪来一枝青柳。
吴老先生倡导:大凡艺术有两种,要么娱人耳目,要么撼人心魄。而一盏好茶也是这样撼人心魄的功力。大凡痴迷世间的物,多是灵性相通了。平凡人间,我们用来糊口养家的工作,多是精进而功利的。而那些个成了精的,入了定的,多有灵性相通的天赋。天赋加努力,会有灵物,比如吴老的画。比如古人的那盏茶。没有天赋努力也好,得的多为俗物。比如金钱,比如一段热闹功名。
人世间,从来不乏物欲和喧嚣的功名。缺少真正为艺术献身的灵魂。有的人,筑一道灵魂的高墙拒绝喧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哪怕只有少数人抵达。
当我写下这篇文字时,猛然想到,吴老已经驾鹤西去了。翰墨丹青中漂泊一生,他的灵魂终于返乡闲眠,亦是游子归来故乡,得以侍奉高堂。在他生前,我遇到他的作品,而推开那一扇门已是吴老百年后。今日落笔望向云牺处,山一程水一程,留得青山看画境。长亭更短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