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工作实绩和效果考核”。
从我们学校考核方案和结果上来看,我有一个问题:考核是看得结果呢还是看重过程?或者说兼而有之?但我们学校在考核上,我感觉指导思想不是太明确。或者说明确的指导思想是——搞和谐。如果以这为指导思想,我感觉就不需要我再多费口舌。
我想谈的是:考核是管理的手段和管理意志的体现。而不是搞平均主义。
如果只看结果进行考核,是对管理对象的不负责任——在工作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指导、帮助、监控。甚至是缺少方法的体现。任何一个没有专业管理经验的人都可以说“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没有在过程中去指导“怎样达到目标”,这样搞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也就是说,学校要通过绩效考核来体现“学校管理的意志——你需要怎样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即看你是不是这样做的,还看效果好不好。他有一节优质课就能说明他在积极搞教研?他发过一篇论文就能说明他写作水平多高?这不科学,也许多写一些有价值的教育叙事,多看几节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经常有意无意的跟老师们交流工作体会比这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这些“工作”在考核时不好定性定量,但也不是不可做。
当然过于关注“一种”过程的考核,也是不科学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隐性的,可创新的作法,做为管理者要能看到,并留下做事的空间,不要用一把尺子去度量“工作过程”。比如教学常规问题,老师们在落实教学常规要求上,差距可谓天壤之别:初三语文老师一年能改50篇作文,几时次考试,可初一初二的老师一年只改6篇作文还说没有时间,有相当多的作文教学只是批个号,最多写一二十字的评语。初三数学选题编题考试上百套,小检测可谓天天有,可初一初二老师的作业90%只有一个批号,那些小检测、考试,一学期不知道有没有20次。这样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还比如考勤、工作量,这是明摆着有差距,有的老师能兢兢业业,可有的老师就是很随意。
不论哪一种考核方案,都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
只有和谐而缺少意志理性的考核,还不如不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