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学
(2022-04-08 17:49:54)
标签:
中华家学 |
分类: 文史知识 |
中华历史五千年,从来就重视知识礼仪的教育学习。早在虞舜时期,中国就有了学校的萌芽。据《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庠序后来成为学校的称呼。夏商时期,习礼、习武是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西周时期,官学体系完备,有国学和乡学两大类,都由官府创办,故称“学在官府”。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私学兴起,即是家学的起源。最为突出的是孔子,聚徒讲学,成为创办私学、传播文化学术的先驱。孔子编写《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后世称为六经。由于《乐》失传,事实上成了五经。孔子的经典教育言论,由其弟子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家学的经典教科书。除孔子外,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开办私学,把教育从官家扩充到民间,促成了学术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代焚书坑儒,对文化教育的打击影响巨大。汉朝汉武帝采纳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占据了教育的统治地位。自汉朝起,中国实行科举制,按推荐和考试录用人才。汉朝不仅有分科举人、按科举人,还有考试进用。隋朝开设进士科。至唐代,科举制度相当完备。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学院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唐朝规定每年十月,各地学子赴朝应试,允许士人“投牒自应”。 唐代科举开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名目繁多。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元朝科举每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清两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形成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又分层次。
书院教育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的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东林书院。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
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如:皇书院,在江西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松州书院,在福建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义门书院,在江西德安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陈氏七世祖陈崇将私塾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书院。梧桐书院,在江西奉新县, 唐罗静、罗简讲学之处。
书院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及嵩阳书院,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
北宋时期书院曾一度衰落,这是由于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读书士子就学门路增多,而且非经科举,难得入仕之途,因而不愿长守山林,对书院失去了兴趣,以至“书院至崇宁末乃尽废”。然而北宋的官学很快变成科举的附庸,日渐腐败。因此,南宋时期兴办书院之风再起,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复兴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淳熙六年(1179)守南康军时,在庐山发现白鹿洞书院故址,申请兴复,于次年告成。朱熹为书院确定了条规,对书院的宗旨,为学之序以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名曰《白鹿洞书院学规》,后世书院大都仿此办理,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元朝的书院,据称“几遍天下”,但受官方控制甚严,缺乏论辩争鸣的气氛。书院虽多,却无书院讲学的特点,几乎与官学无大区别,这是书院官学化的开端。延至明初,依然如此。直到正德(1506~1521) 嘉靖(1522~1566)之际,书院讲学论辩之风才又兴盛起来。王守仁、湛若水和他们的弟子对明朝书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王守仁讲学,“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湛若水是著名学者陈献章(白沙)的学生,他所到之处必建书院讲学授徒40多年。这时的书院把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不同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往往超出书院讲坛的范围,发展成为规模相当大的地区性的学术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院“讲会”制度。
东林书院是明末影响最大特点最为突出的书院据《无锡金匮县志》载:“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在城东南隅,宋杨文靖(时)讲学于此,后即其地为书院”“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及弟允成始构成之。宪成殁,高攀龙、叶茂才相继主其事,榜其门曰东林书院”,“当宪成、攀龙讲学时,……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可知东林书院名声之大。东林书院的重要特点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致力于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为此,它的名声大振;但它也由此而遭到统治者的禁毁《明史·顾宪成传》说: “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
除书院以外,平民百姓主要读书之处是私塾。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家塾、学馆、书屋。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