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在老家小住,一日带儿子遛弯就来到了县城的西城区小学,处于好奇便进去看看。原想这县城的小学怎么也比村子里的小学好一些吧,起码硬件条件要好些。迈腿进去,小学三排平房两个院,就是常说的三进院落吧,前后院之间以一排房中间的拱形走廊联系,很像我上的小学校园。一进门是一个破败的花坛,其中堆积着黄土碎砖,可以看出已经长时间不长花草。推开一间教室的门,里面摆放着十几张两屉课桌,四条腿不带靠背的窄木凳摆放桌边。教室的光线、白灰刷过的墙壁、桌椅的形状和摆放,让我恍若回到了自己的小学教室。尤其是那半尺高的砖砌讲台,讲台上的简陋讲桌,以及用沥青做的黑板都与我上学时没有二样。这种黑板因为表面粗糙而非常费粉笔,一根粉笔几行字就被磨短磨没,而且粉尘很大。这些,二十余年了,竟不曾改变。
教室旁边是一大片空旷的地方,应该是操场,但是现在已经是草场,杂草场。草丛里歪斜着一辆破旧拖拉机、一台水泥搅拌机,不知道它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教室边上的草地上有一条脚踩出的细细的小路,现在因为孩子们放假少有人踩,路上的草又长出一些,所以小路时有时无。小路尽头孤立着一排低矮的砖房,像我这般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是学校的厕所。小心地在半隐半现的小路上走着,杂草很是茂盛,生怕踩着什么,儿子走得更是小心,他本不愿前往,被我劝去看看。厕所半露天,里面一排没有隔离的蹲坑,不能冲水,可能因为假期吧,还算干净。已经很多年没有去过老家的小学中学,这校舍、这院落、这厕所还是那样本色,感觉熟悉、亲切也有点儿难过,毕竟已经二十多年了,它竟然没有什么变化。
看到学校,就想到了教育,想到“重视教育”几乎被大家说烂,但是在很多地方看不到效果。就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公婆的家在一中(县里唯一的一所高中)家属院,附近有一片县城的高档住宅小区,宽广的环城公路紧邻一中及其家属院过去,之后转弯通过高档小区门前。一中的师生们只要出门,横穿环城公路是必经之路,绝无其它方式可选。然而一中前的公路竟然没有路灯,这一段又是长途货车集中通过的路段,每到晚上,黑漆漆的公路上货车卡车呼啸而过,非常危险可怕。而转弯过去几百米之外的高档小区前的公路上则是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如同白昼。还有,高档小区前的公路自行车道、人行便道分别隔开,干净宽敞,而一中前的公路这些都没有,路边只有卡车过去落下的厚厚灰尘。真是让人不能多想。
真不知道当初是谁选择了这里作为校址。其实就这样,改善聚集了全县的精英们的一中的出行条件也并不是太难,加设红绿灯、人行横道,设置过街天桥,甚至设置出自行车道、人行便道就能解决问题。
这样的不是太难的事,有人不能,有人不为。普通老百姓看在眼里,心为所动,无能为力。而有权利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不为所动。估计他们自己的孩子即使就读这所高中,也是车接车送吧。估计他们自己的孩子并不去我所见到的那样的小学读书吧,不必在夏天为上趟厕所还要忍耐蚊虫叮咬,因为县城的小学也不全是这样,经常路过的一所子弟小学单凭教学楼就知道条件很是不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