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30日
(2014-06-30 16:49:06)为何滞留在南京?
南京是一个中庸的城市。它不南不北,位于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一线以南,其方言却属于北方语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往北走一千公里,当地的话肯定是听得懂的。但往南走一百公里,竟然就语言不通了。它是地理上的南方,以前发放取暖费的年代南京不在其列,并且习惯上南京人冬天也不在室内生火。因此有人说南京的夏天热得可怕,我却以为南京冬天的冷那才是世间罕有,房间里毛巾冻得发硬,更别提人了。
它不大不小,既不像北京、上海那样的大都市大得丧失人性,也没有次一级的地方城市那种心理上的自卑。虽说南京仍在加速的扩张中,但新建的城区还没有进入我关于南京的概念。我位于“老城”东南角上,打车去市中心新街口也就起步价,去再远的地方见朋友也不会超过二十块钱。一帮写作画画的朋友聚会往往选择一个中间地点,无论从城市的哪个方向出发打车都不出四十分钟,车费不超过十五。
南京不土不洋,时尚方面自建国以来从未引领过潮流。以前的北京,后来的广东、深圳,目前的上海,南京总是位居人后,慢半拍,有时候半拍还不止。但它并不是一个恪守传统和自身特色的城市,只是反应不够灵敏、不及时而已。南京是时尚的追随者,而非先知先觉。
南京不古不今。它是六朝古都,名胜古迹遍地,但似乎并不依持这方面的优势。最为外地人乐道的游览景点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南京长江大桥乃是民国以降的事物。即使是秦淮河风光带也是近几年刚刚整饬一新的,夫子庙的仿古建筑群大多也是新建的。曾几何时金陵饭店一度成了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南京人降格以求的“好今”可见一斑。
中庸,意味着没有特点,同时也意味着包容性。我认为没有特点正是南京的特点,包容说明它的空洞也说明其虚怀若谷。南京的文学艺术就我看好的那些而言,我以为并不是受惠于地域性的文化氛围的,而恰恰和虚无的态势有关的。“无中生有”是艺术创造的究竟,太实在、太具体的事物(无论物质或精神的)作为前提则显然是一个妨碍。
南京的确有一路强调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的作家、艺术家,有文化遗老或假装的文化遗老,有恋物癖或收藏癖以及在此依恋之上产生的文艺作品,但我以为出息不大。好在南京有足够的“虚怀”、空间能够容纳那些非南京土著的写作者和艺术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南京有所建树的作家、艺术家中“土著”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来自苏北、苏南,来自外省。他们的学艺期大多不在南京当地,只不过是一些借住在南京的人而已。南京本土的文化氛围对他们的成长、成熟基本无用。就是那些出生于南京的为人所知的作家、艺术家也大多有漫长的在外游历的历史。更有一些人在南京成名后,便自兹而去。总之,南京不太像一个强大的文化堡垒,倒像是一个自由的文艺码头,一些志在千里的人物出入其间。
但他们为什么喜欢滞留于南京呢?我认为不因为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或者艺术气氛浓烈,而是相反,南京是一个精神上的虚无之地,较少偏执,散漫、迟钝,略显平庸,给有为的作家、艺术家们预留了空间,减少了风气带来的羁绊。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南京的暧昧、不极端所带来的不紧不慢、得过且过的日常生活,滋养了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
200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