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书,一个人

(2010-07-12 22:17:42)
分类: 副刊随笔

一本书,一个人

 

 

 

我一向对神秘人物有兴趣,像觉悟者、解脱者、修行者、圣人或者圣徒。因为按照常识,这些人是难以理解的。也因为这些人是世界之光,其存在虽与我们关系不大,却带来了抽象意义上的希望。然而这类人物多半存在于传说和故事中,有关的描绘难免充斥着神话。特别是基于翔实材料的传记文字几乎没有。从此意义上说,《雪洞》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该书为西人所著,叙述的是一位西方女子求道、修行以至最终觉悟的过程。西人的考据癖、注重细节以及心理分析在此书中虽算不上特别,但用于探究一位觉者却是大放异彩了。

《雪洞》的主角为丹津·巴默,英国人,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青春年少时有过短暂的虚荣追求,但从二十一岁起便放下尘缘,前往印度,追随藏传佛教上师,成了一名比丘尼。高潮部分自然是丹津·巴默长达十二年的闭关,地点为一万三千英尺以上的雪山洞穴,不足四个平方。简直就像神话一样。但该书的记述却是客观务实的。我们虽没有那样的勇气,但一读之下不禁感同身受。世上竟真的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面壁苦修不止是一个传说,并且也能为我等凡夫俗子所获悉了解。也有奇闻异事,但在作者谨慎的笔下你并不觉得那是杜撰,只是现实之神奇罢了。只是超越了我们一般的见知理解。

更精彩的部分我觉得是丹津·巴默的回归,二十一岁从西方到了东方,四十五岁又回到了西方。此处作者虽然着墨不多,我却以为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丹津·巴默的言行,我们可以认出这是一位真正的或者真实的觉者。洞穴生活不仅是一个耸人听闻的传奇,同样也显示出改变心灵的功效。关于是否开悟,作者曾一再追问,丹津·巴默避而不谈,只是隐晦地说,多年来洞中独处从未感到过无聊。在各种场合,凡谈及开悟的经验,丹津·巴默总是及时地将“我”转换成“人”。在作者看来(也是我的看法),这不仅是谦逊,更是某种奥秘的表达。甚至丹津·巴默开始时也不同意写作此书,作者以对女性修行有帮助为由,最终说服了对方。丹津·巴默曾经发愿,要以女人之身求得证悟。此世不行,还有来生。

丹津·巴默的作风、态度也确与常人不同。她没有储蓄,没有房子,没有婚姻,没有性生活(二十一岁便发誓持戒),甚至也没有组织。去世界各地旅行,靠个人的影响力讲演募捐,为建立一所专供女性修行证悟的寺院奔走,但她拒绝当任住持。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惯于将佛学教理溶于西式现代的表达中,但拒绝成为任何人的上师。对人、事常怀忧患,却从无批判的锋芒。能记住每一个见过面的人的名字,欢乐与共,离别后却不会思念。为等一个人或某件事可以花上几小时甚至几天,不见丝毫焦躁,似乎那正是一种享受,一旦行动又反应奇快……尤其是书中所摘丹津·巴默不多的言论,更是清澈旷达,如雪水般的洗涤人心。

《雪洞》值得一读,丹津·巴默值得关注。在我的阅读中,有东方的圣贤,有西方的圣贤,有东方去西方宏法的圣贤,也有西方来东方传道的圣贤,但还没有出自西方成就于东方又回到西方的圣贤。也许现在有了一个。

 

2010-7-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