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知青变形记》的出版接受《新快报》采访

(2010-06-06 19:33:53)

就《知青变形记》的出版接受《新快报》采访

 

 

 

 

1.《知青变形记》已经是您第三本关于“知青下放”题材的长篇,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选择写这个题材?

韩东:从城市到农村叫下放,当年的下放有多种,知青下放只是其中的一种,就是中学毕业后下放到农村。名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实际上是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我只有一部长篇——也就是《知青变形记》是写这种下放的。三部“知青下放”完全是误传,是由于过去了很多年,当年的历史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混淆不清了。另两部长篇,《扎根》写干部下放。干部下放是全家都下,并且下放干部是带薪的,也就是原来的工资照拿。知青,也就是中学生与此不同,一是孤身下放,二是没有工资。下去后就在生产队上靠争工分生存。还有一部长篇《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是写1970年代县城少年生活的,涉及到知青,但不是专门写知青。

 

2.在写这三部长篇的过程中,您对这个题材的思考有怎样的变化?

韩东:如上所说,不存在题材重复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存在“对这个题材的思考有怎样的变化”的问题。三部小说的主要场景都放在1960、1970年代,并且偏重乡村和小城镇这是没错的。这肯定和我的个人经验,特别是少年时代的经验有关。我在写作中比较重视个人经验和感受,那是我的营养源泉,也是想象力的基本依据。

 

3.您曾在访问中批评过现在的知青文学,您心目中的知青文学是怎样的呢?

韩东:我没有心目中的知青文学,这本《知青变形记》也非知青文学,只是以知青生活为材料,写了知青而已。知青文学大概是由当过知青的人写的,或许他们想为知青代言。我没有那样的意图。我的意图只在小说本身,说绝一点,不过是恰好碰上了知青故事。我不是代言人,也没有所谓的历史责任感。这本书也不是为了揭示真相。当然我很看重知青的题材,就像我很看重战争、动乱、历史转型、社会变革的题材一样。所有的这些都是文学想象的发动机。我说过,中国不乏丰富、奇幻以至骇人听闻的历史,缺乏只是关于历史的想象,而后者才是文艺家的职责所在。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历史足够惊天动地,而我们的写作却如此苍白,完全不成比例。我的批评仅仅只针对这点的,将具有无限可能的题材、素材或者材料给浪费掉了,没有写出像样的真正有质量的东西。

 

4.“变形记”这个命题有卡夫卡的《变形记》珠玉在前,您创作的时候是否有过负担?

韩东:写作始终我都没有想到过卡夫卡的《变形记》。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叫《日》,后来才变成《知青变形记》的。因此不存在负担之类的问题。马原将《知青变形记》和卡夫卡的《变形记》进行了比较,我理解成一种解读方式。我现在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比较和解读,比如,卡夫卡是超现实主义的,我的变形记则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笔调(仅仅是笔调)。卡夫卡从变形的结果开始,我则叙述了变形的原因、过程以及最终的适应。

 

5.朱燕玲老师曾说这是一本既不实用也不煽情、既未参与宏大话题也未涉及当下风尚的貌似平淡无奇的书,您自己怎样定义这本书呢?

韩东:在这本书里,我想探究小说本身的神奇和魅力,以及语言叙事最大程度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6.在如今喧嚣嘈杂的图书市场,您觉得写知青题材的小说会是一件寂寞和冒险的事情吗?

韩东:冒险的不在题材。难道那段历史由于久远,读者就没有兴趣了吗?那民国题材、明清乃至唐宋题材照样火暴,该做何解释?冒险仅在于无视于一些区别,例如商业、非商业,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我要让小说本身的魅力说话,而不靠迎合读者或者借助权威的影响力。商业营销至书抵达读者手中为止。我想,只要你翻开这本书,读下去,就一定不会失望的,也会有意外的收获。不能保证人人如此,但绝大多数读者会是这样的反应。


7.您认为《知情变形记》与其他知青题材小说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韩东:不做比较,因为对我个人来说无意义。读者若觉得有必要,尽可以比较,怎么评说我都接受。

 

8.罗晓飞这个人物状态您写得很温和,这是当年知青形象的一种代表还是一个例外呢?

韩东:难说。从整体来说,知青的命运被左右,如待宰的羊羔。区别仅仅在于有人接受命运,有人坚决不接受,但接受不接受结果都是一样的。个人的脾性、命运有差别,但作为集体形象在高压之下只可能是温顺的。岂止知青?我们的人民向来都是以温顺的面目示人的,至今如此。有钻营者,有反抗者,但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刻是温顺的。温顺由于不处在尖锐的对立面上,因此是值得重新理解和体认的。

 

9.您的作品中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很有质感,但据说您是8岁到的农村,后来是否有重回当年的乡下去体验?

韩东:没有再下去过。所以我对如今的乡村很隔膜,不敢乱说。

 

10.有评论称这部小说是您的一次“华丽转身”,您自己怎么看呢?

韩东:也许吧。这部小说在写作方式上的确有所变化。我想我所有的变化都是趋向于一个目标,就是小说本身的魅力和可能。这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我的书从来都是面向阅读的,最好是一种投入的、忘我的、有乐趣快感、有意外收获的阅读。通过这本书,我看见了某种希望。在更广的范围内寻求认同,这和迎奉读者应该是两回事。

 

 

2010-6-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