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门里*东方文化》杂志社采访

(2010-05-31 22:59:20)
分类: 访谈

接受《门里*东方文化》杂志采访

 

 

 

1.请您评价一下《知情变形记》这本书

韩东:这是我转型期的长篇。我的目标是雅俗共赏,在这一部小说里做到了。自然这不是向俗的妥协,而是雅的扎根和运用。敢于低贱,使小说成为活色生香的存在,别开生面,通过写作这本书我是尝到甜头了。小说的生命力就在于某种结合和交融,天与地,形而上和下里巴人,精粹的文词和卑贱的人生烂命……

 

2.您怎样看待圈中好友对这篇小说的评价

韩东:来自任何方面的认可都让我感到高兴。圈子里的好评主要还是集中在高端的方向上,这还不够。如果有人把这本书当成黄色小说来读,我也会很受用的。我很看重圈子的评价,但并不是为圈子写作的人。

 

3.1968年您七岁,四年后回城.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你写这篇小说的蓝本是自己看见的知青生活,而不是经历的知青时代?过去那个时代对您的影响是怎样?

韩东:更正一下,我是1969年随父母下放农村的,在生产队、公社和县城都待过,1978年去济南读大学,在下面一共待了9年。我接触过很多知青,但这部小说里的知青故事完全是杜撰,没有原型。我知道的知青的事一件也没有写,但某种气味的确在起作用。时代对我而言也是如此,一种气味而已,不求甚解,不求对应的关系。我没有所谓的历史责任感,也缺乏现实主义文学的野心。诱惑我的根本来说还是材料,成就作品的是对材料的敏感,气氛、印象、感触这些心理层面的事实是至关紧要的。

 

4.你认为知青这个多年前衍生出来的名词,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现代阅读者何以会对你的这类小说产生兴趣?

韩东:那茬人还没有死,作为一代人已经抵达社会权力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了。当代社会的氛围和这茬人的兴衰不无关系,因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一个时间的切面。年轻人或许不知何为知青,但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没准就当过知青。知青历史毕竟不是宋朝历史,故事的主角仍生活和活跃在我们中间。况且,我的主题不是历史传奇,而是人、人性,是普遍的、一再重复的人的命运和挣扎,不论是哪代人都逃脱不过去的。

 

5.您在这本书中谈论知青比之前的《扎根》或者《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都要深入,如您所说这不吐不快.那么这次写作已经将这个题材写到尽头了吗?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是怎样的?

韩东:不是写到尽头,而是疲倦了。再写过去、往昔题材已经没有了刺激。所以我的乡村题材、过往生活的写作准备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长篇有三个东西想写,一个是《性瘾者》,一个是《凄凉犯简史》,一个是《李青萍》,在此只能透露书名,而且是暂定名。但无一例外都是和乡村、下放无关的。至于到底写那一个,还未确定。因为一开工就是两年,所以得慎重呵。

 

6.马原在一篇文章种提到你的这本书是对卡夫卡的《变形记》的一种挑战,你如何看待这样一次下意识的冒险?

韩东:马原大概是夸赞,我的确没这么想过。连“变形记”这个名字也是书成之后想到的,一开始的书名叫《日》。从小说看也和卡夫卡不同,他的《变形记》是超现实的,我的《知青变形记》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笔调(仅仅是笔调)。再者,他从变形开始,我却详述了变形的原因、过程以及后果。说到文学冒险当然是有的,但肯定不是针对卡夫卡或者任何文学经典的冒险。

 

7.和《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相近,《知青变形记》的结尾也不是以经典的压迫方式让读家受益。你认为小说结尾以悲剧或不以悲剧结尾,主要取决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韩东:我比较满意这个结尾。在悲剧中一定得有喜剧的因素,在苦难之中一定得有欢愉。写悲苦就一味悲苦,就加强悲苦,就方法论而言也是没有张力的。认定苦就是苦,乐就是乐,在思考层面难免僵硬。何况这个故事也不能用悲剧或者喜剧来归结。真正有阅历的人(比如罗晓飞),总该有点觉悟,至少我希望如此,因此结尾部分有了某种超越的色彩。

 

8.在你看来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由哪些因素构成?

韩东:首先当然是语言,有的小说不堪卒读首先是语言出了毛病。其次是作者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他竭力表明的,而是下意识地透露出来的。下意识地透露出来的态度很说明问题,你会知道这个作家是值得信任的或是相反。最后才是写作技巧、事故主题之类的东西。

 

9.从第三代诗歌运动领袖到小说写作者,是什么原因让你做出了这样的文体转变?二者之间给你的写作感受有何差异?

韩东:我非领袖,只是一个写诗的而已,围绕诗歌做了一些事情。文体的转变谈不上,我现在也还在写诗,但化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我总觉得写诗有点憋屈,有些东西出不来,或者有些想写的东西是不能付诸诗歌的。并且写歌不是一项工作,有点望天收的感觉。写小说,尤其是写长篇不仅是工作,而且是一个工程。每天都有事情做,读书、筹备、构思、实际写作和修改都是工作,可以有明确的计划和日程。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我这样的刻板的人。

 

10.如你以前所说的“将作家作为自己的唯一职业”﹑“写作只是我的谋生手艺”﹑“卖文只为生存”, 这是期待与现实的矛盾?如今你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韩东:谈论为何写作有最高目标,也有低线。高的目标或者目的大家谈得太多了,难免成为某种伪善,比如为精神超越、为人民服务。低线却很少有人谈论。这低线就是职业化的要求,至少你得专心投入,不能坑蒙拐骗吧?我以此为生,就得把活儿干好。其实,当个匠人也不错。至于天才、大师之类的那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也不在自我努力的范围内。胸怀大志必须脚踏实地,而一旦你脚踏实地,所谓的大志不要也罢。在一些事情上应该虚无,那就把它虚无掉。而有一些事上必须实在,那就实在起来。人生就是这么回事,你写的并不是圣经,但却有一件自愿的可以每天进行的工作,非常值得庆幸。

 

 

(2010-5-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