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有点冷
(2010-03-09 21:05:36)分类: 转载 |
这个故事有点冷
西门媚/文
我对农村一直有一种叶公好龙的向往。还不止是我一个,我知道许多人都是如此。
这句话其实是有点问题的,因为叶公好龙,本身就是指一种向往,不切实际的向往,如果梦想成真,一定会后悔不迭。但自己又知道自己这是叶公好龙,这就有点古怪了。
我和很多人一样,其实并没有什么农村经验,只是简单地幻想,觉得那里是桃源竹林、东篱采菊、淳朴人性的生态世界。
但理智上也明确知道,如果把自己降落农村,是万万不可,是痛不欲生。
又没经历过,又向往的这种状态,我知道,这是来源于一种集体无意识。
农耕民族把这种有田有院子,种花种菜,养鸡下蛋,养狗护院,过年杀猪的幻想代代相传。
特别是在世事无常,时局难测的时候,中国人更会向往,去农村搞一块地吧,过回渔樵耕读的日子。说起来,这种子还是陶渊明种下的,长在了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我的这颗种子也蠢蠢欲动,想要发芽,可我一是没机会,二是明白,这种子真的长出来,成为缠绕自己的藤蔓,那可不是好玩的。
我身边倒是有些行动的人。有的人前些年去农村租了地,修了屋,种了花草果树,这几年,土地被强行收回,房子被铲平,人也差一点成了唐福珍。也有的人是现在才去乡下,租了农民的院子,拾掇花草,开店卖茶,没成农家,直接成了农家乐。
在中国当农民哪是那么好玩的事。
我正在琢磨这事的时候,就收到了韩东发来他的小说——《知青变形记》。还是电子版的。在电脑上,我因为看得太快,直看得两眼发花,停下来,看什么都是重影。
《知青变形记》就讲的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如果一个城市人,一朝醒来,忽然就是个农民了,那会如何。
难怪会叫“变形记”,这个变形,看起来没有卡夫卡从人变甲虫落差大,可在中国,这个落差,可能也真像从人到虫的区别。
这太像个冷笑话。其实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是一个冷笑话。
冷笑话是近年在网络媒体上流行的一类笑话形式。但我以为,这不是新近的产物,至少人家卡夫卡早就讲过。
为准确起见,我还专门查阅了冷笑话的定义。
据网上解释,冷笑话在英文里叫做The bad joke或者The cold joke。
关于冷笑话的定义1:就是讲的人挺平静的,基本上面无表情。听的人听完后要愣一愣,想一想才感到好笑的笑话。
定义2:冷笑话一般都超出常规的思维,不符合逻辑和生活实际,让人听了觉得一愣;虽然有些冷笑话挺好玩,但无论怎样,这种笑话听了也不会像那些听“正常”笑话后一样开怀大笑;脑筋急转弯就是一种冷笑话。
定义3:冷笑话就是其实一点都不好笑的笑话,非常无聊的笑话,但是可以达到精神上放松的目的,因为这种笑话理解起来不动脑筋,很轻松,但是能回味悠长。
定义4:冷笑话指由于笑话本身因为谐音字、翻译、省去主语、不同逻辑、断语及特殊内容等问题,或由于表演者语气或表情等原因,导致一个原本好笑的笑话变得与一般笑话感觉不同,较难以发笑。冷笑话并不代表不好笑,也是幽默的一种表现。有时冷笑话不好笑就是该则笑话的笑点之一。
定义5:冷笑话(在香港称烂gag,台湾称烂梗)属于失败笑话的一种,是指由于笑话本身因为谐音字、或翻译、或省去主语、或不同逻辑、或断语及特殊内容等问题,或是由于表演者语气或表情等原因,导致一个原本好笑的笑话不能达到好笑的目的,较难引人发笑而成冷场,不过并不代表笑话本身沉闷,这也是幽默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听到冷笑话大多会会心微笑,有时作出双臂抱紧的动作表示:“好冷啊!”或与冷语意相关的说话与表现,如打冷震、温度、空调或炎热天气等等。
(以上关于冷笑话解释为引用,有删节。)
从这几条解释来看,韩东的这篇小说是非常符合冷笑话原则,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风格。
特别是定义二,冷笑话超出常规的思维,韩东的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下乡的知青,跟别人一样,劳动恋爱,接受教育改造,忽然,机缘巧合,鬼使神差,迫不得已,变成了一个农民,而且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有老婆有孩子的农民。连名字也是别人的名字了。原来那个名字已经是一个死鬼的名字,而死鬼已经躺在新坟里。
这个故事太冷了,完全不是常规思维。
我甚至能想象,韩东早期在构想这个故事的时候,自己都被这个故事的古怪迷惑。正是这种迷恋,推动他写下了这15万字。
韩东的叙述风格,又非常符合冷笑话的第一原则,即以平静的,甚至没表情的方式来讲述。韩东的语言本身就有这个特点,早在他的诗歌《大雁塔》里,就是如此。在这个长篇里,也处处是这样的叙述。
就以上两个特点,我也可以随手就在书中拈出好些例子,与大家分享。
比如,关于女知青邵娜努力学医,想多为贫下中农做贡献,先是把自己家寄来的药品拿来给农民治病,当然药到病除。因为农民没吃过药。她就被视为神医。她苦练扎银针和注射,在自己身上扎银针,同时在男友身上练注射。农民舍不得自己应用宝贵的针药,针药只舍得给猪用。于是邵娜得到的最高肯定是从人医变成了兽医。
再比如,小说中,主人公“变形”的关键情节,是“人强奸牛”,人兽交,这种变态可怜之事,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破坏生产工具,是罪行。
又比如,主人公变成农民之后,妻子去县医院生产,被忽悠去做不用麻醉药,只扎银针的剖腹产。主人公在旁观察到整个手术的过程。妻子对着镜头笑得灿烂,笑得牙龈都在外面,不知道腹下已经是血肉模糊。读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就不免让人想起了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里面也有这样一个雷人的片断,针灸剖腹产,也是这样,在强大的传统医学下,手术台上的产妇浑然不觉自己的状况。
之所以能讲出这些情节,而不担心“剧透”,这也是冷笑话的一个特点。
冷笑话不在于故事的情节,更在于如何讲述。这也暗合了冷笑话的第三条定义。
冷笑话的第三条定义是,冷笑话可能是一点不好笑,哪怕是非常无聊的内容,也能达到精神上放松的目的。
韩东在审美上一定喜欢这个原则。甚至他在这篇小说中,借人物之口,就几次赞美礼九。礼九是一个农村老光棍,平时养牛,冬天走南闯北地讨口。礼九是农民中最见多识广的。但主人公赞美他的是他讲笑话的能力。原话是这样的:“那礼九说的事真是无聊,也真是有趣,无聊到了有趣。”
其实,礼九就是一个讲冷笑话的高手。
这种冷笑话集成,也特别符合了现在读者的趣味。在豆瓣网,这个中国最大的年轻读者群体网站上,“我们爱讲冷笑话”小组可能是人数最多的小组,有近14万人参加。
韩东说过:“先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读我的小说,后来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读我的小说,现在我的读者大多为‘八0后’。”韩东接着还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无论如何年轻人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得在那里分一杯残羹,因此作为一个中年小说家我是不愿说他们的坏话的。但对中年人或者我的同代人,我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韩东虽然不是有意的,但他的这种冷笑话风格,越过了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群,恰好找到了他最适合的读者——八0后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