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某人韩东
某人韩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76
  • 关注人气:3,3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省村上春树

(2009-09-13 22:40:13)
分类: 副刊随笔

反省村上春树

 

 

在成都的时候,何小竹说,早在90年代他就是一个村上迷,但不敢对人说起。我很明白他的意思。当时在我们的概念中,村上是一个流行的作家。而流行,就意味着文学品质上要打折扣。实际上,那会儿这帮人很少有读村上的,要不一读之下,由于和我们习惯的气息不同,就搁置一边了。当年我们喜欢的气息来自卡夫卡、海明威、博尔赫斯、格里耶、昆德拉……语言简洁而纯粹,故事的寓意高蹈而超越。村上不同,语言及使用的符号过于时尚,甚至于情调兮兮。故事虽说常常非现实,但现实的具体的日本社会的饮食男女的吃喝拉撒的因素始终闪现其间。总之,这是一个能上能下的作家。而统辖这一切的,是村上与生俱来的孤寂气质。

事实上,一个好的作家就是一个小宇宙,其内部是非常圆满自足的。作为读者,你要么不进入,如果进入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小说就是这么写的。甚至,只能是这么写的。他(或它)的魔力就有这么大。排斥在所难免。我不是说,一个作家会排斥其他作家。这种排斥如果存在的话,一定首先存在于读者那里。我想,村上迷排斥海明威迷一定更甚于村上排斥海明威(其实村上并不排斥海明威。他一再说自己受惠于美国文学,而他指的那个时段的美国文学恰是海明威以降的美国文学)。也许,这就是作家好恶与读者好恶的区别所在。作家可以写一种东西而喜欢另一种东西,读者喜欢一种东西就是喜欢这种东西,不再贪图其它。想当年,我们正处于文学的学艺阶段,读者的成分应该更多一些。我们不是海明威,而是海明威迷,被他迷住了,在其构造的宇宙中自足而骄傲,对其他的作家、其它的宇宙则心怀戒备——如果不是敌意的话。

自然,也有一些外部标记,让我们认定村上是较为低次的。他的畅销、他在青少年中引起的共鸣以及他的时尚色彩和艺术情怀,等等。这些都耽误了我们(至少是我)对村上的阅读,没有及时地涉猎这个与众不同的宇宙。

实际上,我们不仅在写作上,在阅读上也一样,并非是一意孤行的。我们的一意孤行只是一种表象。在一个排斥村上的群体里不读村上并不是一意孤行,而是某种相反的东西。相对于大众阅读一意孤行,但却待在一个互相支撑、确认,甚至同仇敌忾极有安全感的小圈子里。我们不是独行侠,最多不过是在野党。无论写作还是阅读,离真正个人时代的到来还很远很远……

在年轻的一代中,有网名叫“绿子”的,也有80后作家的笔名叫“春树”的。我还知道一位作者,无论走到哪里,手袋里面都放着一本《挪威的森林》。很多年过去了,他们不怎么喜欢提村上了。也许是明白了当年的偏激,明白了这世界上的好作家及其有魅力的宇宙不止一个。实际上,我们这拨“老家伙”(至少是我和何小竹)也有发现,就是:村上作为一个好作家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遗弃还是重拾,我觉得都说明了村上令人心神激荡的力量,以及不同时间、地域的文学人群的“进化”。

当然也有顽固派。也是在成都,碰见我的老朋友杨黎,提及村上时他说,“那不是一个通俗作家吗?”我不禁语塞。也许杨黎是对的,村上确实有其通俗的一面,但他还有更多的精彩、精湛甚至精深的一面,不是用“通俗”一词就可以概括的。我宁愿相信,这么说的时候,杨黎并没有读过村上,或者说没有真正地沉下心去读。

 

2009-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