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
(2009-03-03 23:11:46)分类: 副刊随笔 |
大人物
贺奕是一个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人,大学时代就能看出他作为一个“大人物”的种种端倪。那时候大家都写诗,他不写诗,偏偏要搞什么理论。躲在宿舍里啃大部头的《存在与虚无》。大家都将海明威、卡夫卡这类“速度”型的作家奉为至宝,贺奕偏偏喜欢以体积、重量著称的贝娄、索尔仁尼琴。甚至他骑自行车的姿态也与众不同,毫无轻盈欲飞可言,而是像在干什么繁重的体力劳动。贺奕是有反骨的人,但反叛的是体制、氛围这样的大东西。个人相处时,大家无不能感受到他的友善体贴。作为朋友,贺奕是一个让人感到尤其踏实、放心的家伙。
他是《他们》中惟一的理论家,写过洋洋数万言的《绝处逢生》。然而这本刊物毕竟是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的,贺奕嫌其不过瘾。几年后,他在北京与刘春(非写诗的刘春,而是评论家刘春,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创办理论民刊《发言》,涉及的内容已不仅限于文学,而是针对整体文化结构说事。在这方面贺奕无疑是先行者。虽然《发言》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持续下去,但它显示了贺奕的某种能力。
贺奕的另一些能力可能和政治有关。在大学时,他曾策动年级干部选举。自己不想当官,但能在背后左右局势还是相当过瘾的。有一阵贺奕显然很投入,脑袋里充满了非黑即白的判断。记得我曾提醒过他这玩意儿的危险和腐蚀性。贺奕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旦觉悟便毅然离开。并且此后的二十年里,贺奕绝不涉及与权力有关的任何事务,不论是官方的或是民间的权力。他甚至远离权力滋生的集体,宁愿孤家寡人。
此后,贺奕全情投入到小说写作中,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伪生活》。对他来说那只是练笔。贺奕的真正抱负是书写宏篇巨制。《身体上的国境线》只是一个开端。这部长篇发表以后,贺奕开始着手写一部家族史故事。据说光是收集资料、做笔记就弄了一百万字。去年他将小说初稿发给我,没想到竟只有区区十几万字。可见贺奕的“宏篇巨制”不是篇幅上的,而是一个质量指标。如此的工作方式和美学理想,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自然是不讨巧的。贺奕的隐而未出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贺奕让我印象至深的有两点。一是有能力而不用。二是身处困境时的镇定自若,甚至气宇轩昂。这两点实在都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贺奕不像我辈,写作是因为缺乏其它才能。更不像我们,在不同的境遇中患得患失。他几乎是我惟一见过的不为所动的人。无论是他的身体、相貌、见解和态度都感觉不出某种压力下的变形。身处困厄、岁月流逝,惟有更加的达观和冷静。二ΟΟ六年贺奕主动要求去新疆讲学一年,二ΟΟ七年又去荷兰莱顿换学一年。远离京城,奔赴四方,是一种自我流放还是净化自身的需要?也许在贺奕那里是一回事。
“大人物”不是吹出来的。
2009-3-1
贺奕:当代作家,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伪生活》,长篇小说《身体上的国境线》、《洗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