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最终未能出版的访谈录的序

(2009-02-20 21:40:53)
分类: 访谈

《写作者、异类——韩东访谈录》序

 

 

 

 

 

本书中收入了一九九三到二ΟΟ三年十年间我的六篇访谈以及《扎根》面市前后所做的一些书面采访。六篇录音访谈都经过我的校订,校订的时间于每篇访谈整理出后不久。这次编辑成书,没有再次进行统一的校订。

录音访谈最终呈现出的文字效果,取决于整理者的整理以及被采访者的修改、校订。前者,我基本无法控制。对于后者,修改校订的尺度每一篇都有所不同。比较而言,我前期的访谈修改校订的幅度要大,现在看来有点过分了。比如九三年所做的《诗人角色》,由于修改校订的刻意,今天再读不免觉得造作。后期的访谈我则尽量保持录音整理的原始面貌,只是将一些过于罗嗦重复的话、一些不便公开的谈论删除了。我认为,这一过程很有必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也为谈及的人和事负责。

需要一提的是两篇访谈。一篇是杨黎录音整理的《没有比南京更远的地方》。此文已公开发表,在发表之前并未经我本人校订。读后我不禁深感痛苦,一来,整理得非常粗糙、常识性的错误百出。二来,有些谈论可以说是莫须有的,或者说我完全不是那样的意思,因此伤害了很多人我感到歉疚和不安。这次方有机会对该文进行校订,那次谈话应以我的校订本为准。当然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弥补了。这件事,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就是面对录音机和采访者所必须的警惕。这警惕应是一视同仁的,无论是你所厌恶的人或是推心置腹的朋友,甚至也包括自己。当我们面对墙壁说话时也应该知道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墙壁也会有回声,回声也会歪曲篡改所说的话,并造成恶劣的后果。

另一篇访谈《写作者、异类》中的一些篇幅因出版的原因被我删除了。将来若有机会可望恢复。

我做过的访谈还有一些,这次选编考虑到时间跨度,还有就是我所能收集到的、存于电脑中的。编辑时在格式、题目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以配合书籍的整体要求。各篇访谈中都有一些重复的话题和内容,在观点和事实上或许也有矛盾之处,这些,我都不再做删节、修改了,保留原貌。

谈话录是一种古老的书写方式。这种方式自有它的优异之处,有它的顽强。“文如其人”,话,就更是如此。谈话录的现场感、即时性以及对抗性(问答之间)的和谐使得思想成为可流动的、可触摸的,使得叙述成为可感和富于人情的。好的谈话录就像剧本,使读者身临其境。作者在其中也变得柔软,不可能不顾反应地自说自话。差的访谈录则是一种掩饰,以掩饰为目的,在掩饰访谈录这种方式带来的“不利”(矛盾、漏洞、罗嗦、平常)的同时也取消了它的功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访谈录是对被采访者的“精神赤裸”程度的一次考验。羞于见人者害怕访谈录,或者利用访谈录做风度的表演(通过粉饰、篡改、另写)。和文字打交道的人首先得说话。连话都说不好的人或许能通过文字欺世盗名,但在访谈录中其平庸乏味难免会显露无疑。

我喜欢访谈录这种方式,因为它是一种考验,因为它“赤裸”的程度,也因为它的“现实”性。读与写(或说)的关系在开始就是真实的,你不得不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对着一个现实的人说,渴望对方的理解,并接受刺激以及反馈。当然这种方式也是要经过学习才能把握的——整理修订过程的松紧程度以及它所产生的后果。访谈录是一柄双刃剑,作为一个有责任能力的写作的人,不仅需要了解它的性能,也得按规则行事。

 

 

2004.3.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天才少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