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放户

(2009-01-03 21:53:23)
分类: 副刊随笔

下放户

 

 

“下放户”,如今,谁还会提起这回事呢?

昨天,一家电视台的编导打电话给我,说他们要做一期关于下放户的节目,想请我去当嘉宾。我因为个人原因,谢绝了,但还是有所触动。过了一刻钟,编导再次来电话,说我不当嘉宾可以,但务必给他们提供一些关于下放户的材料。

他们找我,是因为读了我的小说《扎根》,那里面提到过下放户。那么,他们决定做这期节目是不是也因为读了《扎根》呢?我就不得而知了。下放户沉滓泛起,居然要成为话题了。

在《扎根》后面附录部分的小字典里有关于下放户一条,我说过,在当年的下放大军中他们是“不为人知、不为人见的一群”。下放这回事离我们已经甚远(三十五年前左右),有关下放人员的类别就更没人有兴趣过问了。据我所知,有那么几种。下放干部,下去前是国家干部,下去后仍然带薪(拿原来的工资)。虽然是全家下放,但在物质生活上是有保障的,甚至相当富裕。知识青年,高中或初中毕业后就下乡了,本人无工资,但父母在城里,因此经济上有后援有接济。下放户下放前则是城市里的工人阶层或无业人员,下去后没了工资,和当地农民一样靠挣工分吃饭。种田并不是他们的所长,又要养活一家(也是全家下去),其状况可想而知。还有一种下放人员为押送回乡的地主富农,政治地位虽低贱,但由于回到本乡本土,乡里乡亲的,日子也还过得去。记得当年的一个下放户,下放前是二级瓦工,老婆生了一对双胞胎,由于养不活,一个送人了,一个留着自己养。是否能够养活长大成人呢?我不知道。在《扎根》中,这孩子最终也没有养活,病死了。当然,那是小说。

知青不说。由于他们年轻,又有知识文化,终于等来了出头这一天。当年的知青如今很多都成了国家的栋梁,甚至成了权贵。下放的生活由于他们社会地位的转变而得以传播、为人知晓,以至成了一代人特殊而珍贵的记忆,成了火红岁月的一章。由于影视、由于文学、由于报刊和专业杂志,知青以及他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下放干部亦然,只是他们的年纪老了点,当年生活的记忆和渲染热过以后已经有点过时了。押送回乡的地富,由于其传奇的色彩也常见报道,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也有迹可寻。惟有下放户几乎是被完全地忽略和遗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生理年龄,缺乏文化又无人代言,决定了这一切。

这群人不在少数。每天我从家里出发去工作室,都要路过一个叫荷包套的地方。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本世纪初,近二十年的时间,荷包套两侧建有不少临时性的平房。那平房十分简陋,砖头暴露在外,上盖一层油毛毡,里面住着从农村返城的下放户。房子是临时的,这一临时就是二十年。这群人如今也不见了踪迹,大约已经搬到高楼豪宅里去了吧?

我告诉编导,下放户(主)的年龄当年在三十到五十左右,如今大约是六十到八十岁了。他们的子女正当壮年,或许已经有第三代或第四代了。后代们还会记得父辈们曾经当过“下放户”吗?他们有兴趣知道这回事吗?

 

 

2004-1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仁者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