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拾卡佛

(2008-12-28 21:43:47)
分类: 副刊随笔

重拾卡佛

 

 

最近,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卡佛的《大教堂》(肖铁译),模样很庄重,拿在手里,随便翻翻,觉得沉甸甸的。书不厚,却给人以一种极有分量的感觉。和以往卡佛的译本相比,多了一些不无重要的内容:卡佛的照片、村上春树的前言以及两个附录。其中的“卡佛自话”尤其精彩,甚至于振聋发聩。

关于卡佛的小说,圈内的读者并不陌生。但卡佛是何许人也?却始终比较模糊。现在我们总算有些了解了,什么人写了那样的作品。回过头来再看卡佛,就更加觉得来之不易,更加的熠熠生辉。

卡佛是地道的蓝领作家,高中毕业后子承父业,当了一名锯木工人。二十岁的时候就有了两个孩子。其后这四口之家就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为求生存,卡佛什么活计都干过,看门人、送货员、采摘郁金香、清扫停车场……卡佛的妻子也不例外。贫贱夫妻百事哀,失业、破产、酗酒,直至妻离子散。在此艰难和充满失望的环境中,卡佛毫无理由地坚持写诗和小说。因此文学对他而言是某种宿命,而不是别的什么。对此卡佛早有认识。他写道,“我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期望值很低。在这个国家里,选择当一个短篇小说家或一个诗人,基本就等于让自己生活在阴影里,不会有人注意。”

直到四十岁以后,卡佛的情况才有所改善。他的天才受到关注,声誉日盛。卡佛也进了大学,当了一名教授,第一次有了稳定而体面的工作。酒瘾也戒除了,甚至也找到了爱情。但一切好景不长,有如回光返照,五十岁那年卡佛不幸死于肺癌。

上个星期,我在酒吧里碰到曹寇,说起卡佛。正好我随身带着这本《大教堂》,就拿了出来。看了卡佛的照片后,曹寇评论道,“就像美国的农民工。”我深以为然。卡佛的形象就像他的生平一样,和他的作品是非常一致的。然后草寇又翻“卡佛自话”,边看边说,“一句虚头巴脑的话都没有,真是不容易。”的确如此。尤其在中国,在那些舞文弄墨的人中间,我没有见过这样说话的。

接着草寇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也有一根筋的人,坚持写作,写到了六七十岁仍然毫无觉悟。这怎么解释?

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关键不是坚持,而是诚实。你见过像卡佛写得这么诚实的人吗?如果能做到如此诚实,肯定就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卡佛的诚实又是什么?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所有我的小说都与我自己的生活有关。写作是一个建立关系的过程。”

“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无法设想自己以一种嘲讽贬低的姿态对待普通日常生活的题材,或所谓的‘俗事儿’。我认为在我们过的生活和我们写的生活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栅栏。”

“……必须坚持写,并诚实地写,写那些对他们自己来说重要的事。”

“我在自己写字台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庞德的一句话:‘陈述的基本准确性是写作的惟一道德。’”

 

2008-12-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