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同窗共读》(短篇小说)的译者瑞澜的一些提问
(2008-10-20 21:52:18)分类: 访谈 |
回答《同窗共读》(短篇小说)的译者瑞澜的一些提问
小说
1,我翻译的这部作品集,主题就是爱情。你的《同窗共读》描写几个年轻女孩子的初级生活经验,包括初恋。看来你对年轻人的感情有一些了解,请你说一说中国年轻人对爱情有什么看法。
回答:很难说,但大家都觉得爱情很重要,这是肯定的。
2,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年轻人对爱情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回答:今天的人可能比较物质化一些,比较的现实也比较的实际。
3,你认为“中国式爱情”存在吗?存在的话,你怎么定义它?
回答:传统的“中国式爱情”大约就是“从一而终”,在今天很少有人会这么想了,虽然他们的心里也许很渴望。
4,“同窗共读”这篇小说在你的创作道路上是什么位置?有什么意义?
回答:这是早年写的一篇小说,我几乎都忘了写了些什么。在我的写作中我觉得它不算是有什么特殊意义的作品。
5,是什么东西促使你创作了《同窗共读》?
回答:大约还是故事本身吧。
6,通过《同窗共读》,你想表达什么?
回答: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想这不应该算是一篇爱情小说,它关注的是事件和人物奇怪的关系。
7,林红、末末和宋晓月这三个人多代表今天的青年?
回答:不能代表吧,那是故事中的人物。
写作
1,在你写小说道路上,你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有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
回答:肯定是有的,但我更看重的可能还是一以贯之的东西。我比较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关注由此产生的戏剧性,并且我大多数的小说都和我的生活经验有关。叙述风格在早年比较张扬一些,现在比较的节制也比较理性。
2,关于写作动机和写作目的又有什么变化和发展?综合来说,你创作有什么目的?(例如表达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了解外界、坚持批判、说教别人)
回答:前三条大约都有,后三条大约都没有。早年比较注重小说叙述和语言的层面,也就是所谓的“如何写”,很想写一些完美的小说。近年来有些虚无,觉得“写什么”很重要,觉得写作是一件没有根本意义的事情——除非它和真理相关。但,这是困难的。我越发觉得写作应该与生活一致、一体,而不应该把它分离出去考虑。如今的写作对我而言大约就是一中活法。
3,主要是什么促进了你在写作上的发展和变化?(自我原因还是外界原因?)
回答:都有。有认识上原因,也有与外界交流的结果。最主要的写作还是这样一件事,它不能脱离我“生而为人”的这个现实。
4,写作给你带来了什么?除了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吗?
回答:不好的方面大约就是贫穷,但我也不觉得贫穷是不好的,只是也不能抱定它就是好的。
5,语言的考究对你的小说多重要?
回答:非常重要。我对语言的考究几乎是出自本能,甚至有些病态了。我坚持认为现代汉语会在这一代人的手里成熟,它的细节也将日趋完善。但这些细致的方面如何才能为人了解呢?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沉浸其间你或许能感觉到某种创造才有的神奇,这就是回报。
6,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语言是基本手段,也是目的,是材料,也是实质内容。但它在散发光辉的时候一定已经超越了自身。停留于语言是一个错误。
7,国内国外作家和作品有哪些影响了你的写作?在哪个方面?(例如语言、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哲学观念、作家经验)
回答:这些方面的影响是综合的。我读书很杂,也不喜欢为了文学而去阅读。就读到作家及其作品而言,我认为好的很多,但我觉得与他们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回答:不太顾虑。但我觉得读上去舒服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的东西我是不会写的,即使写了也不会拿来难为别人。人同此心。关于写作、关于阅读肯定是有人性因素参与其间的,人的生理、心理因素。我希望我写的东西是非常“人性”的,我的意思是在阅读的基本意义上是符合人这种动物的心身和教养习惯的。
9,那么你希望你的读者是什么样的读者?
回答:像我这样的读者,尽量不被观念和教育所限制的人。
10,你希望读者怎么样理解你的作品?
回答:当成一个故事来读,没有确定意义的故事。在阅读时加进自己的想加进去的东西。
11,你希望你的作品可以给意大利读者带来什么?
回答:带来一种认可吧。人性是共通的,事故是特别的,叙述的艺术既陌生又似曾相识。
社会
1,中国现在社会变化很大,很快。你对这个变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能主动参加还是被动接受?
回答:变化的确很大,大得都来不及思考。现有的思考无非是肯定或否定两种倾向,我觉得都不太靠得住。我个人对于这种变动几乎是被动的,有时候很难受,但我不想非常旗帜鲜明和坚定地反对它。
2,你对哪一个社会群体最熟悉,最接近,最同情?
回答:就目前而言,我比较熟悉和接近的是写作、“搞艺术”的圈子。我最同情的自然是社会底层的人,我和他们有过交往,深知同情无济于事,重要的是尊重。我尊重他们的方式就是绝不说三道四。
自评
1,如果让你对自己的作品做个评价,你认为你可以代表中国文学界的哪一个方面?
回答:非官方非主流的方面吧。
2,除了文学界,你认为你的作品可以代表中国生活和文化的什么方面?
回答:一些不为人知但普遍的精神自由的渴望。
200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