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
(2008-08-07 22:51:30)分类: 副刊随笔 |
死亡教育
人死如灯灭,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后是没有灵魂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死者的纪念。葬礼、墓地、祭扫仪式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是如此必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对死者祭奠习惯的民族或者社会。实际上,文明的标志即与祭奠的仪式有关。在一个十万年前的考古发掘现场,人们发现在一具人类的骨骸之上、之旁集中了很多植物种籽的化石,于是猜测这是以献花的方式纪念死者表达哀思留下的。如果说,这仅仅是原始人类迷信愚昧的证明,难道说社会发展到某一天,我们就该像野兽一样随地抛弃死去的同伴吗?即使是在野兽中间,那些智力较高的动物亦有关于死亡的意识,比如大象,它们会在死去的同伴前流连不去、发出哀鸣,并用肢体一遍遍地触碰死象的遗体。
对死者的纪念,或许与死者无关,与是否相信他们有没有灵魂无关,说到底,这是对生者必要的死亡教育。人必有一死,归于尘土,这并非是一个理性认识的问题,同时它还应该是一个感性的事实。面对死亡,反观我们的生活将有很多助益。有一句话叫作“向死而生”,即是这个意思。一个不知死亡为何物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不知死亡为何物的个人也是很可怕的,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崇尚竞争、奋斗、个人实现的时代里。死亡的事实或许能够平息我们内心过分的欲望、贪婪以及“理直气壮”。记得我的前嫂子因病去世以后,哥哥坚持把她的骨灰葬在南京郊区,而没有送返故乡。哥哥当时说了一句话:“当我劳累的时候可以去她的坟上抽一支烟。”我觉得这个理由很充分,有时候死者或亲人的墓地对我们而言的意义就是这样的。那么亲密的人都死了,死亡近在咫尺并非幻觉,在此观照之下,人世间的很多纠缠、纷扰、冲突以及不公正的待遇真的算不了什么,不必那么的较真、小心眼,对人对己都不必那么的严厉……
过分贪婪的人有一种幻觉,就是人是不死的,或者死亡属于他人,而与己无关。虽然我们的报纸、媒体每天都有那么多的关于死亡的报道,但那不过是一些数字、一些遥远的故事,此类关于死亡的信息算不上有效的死亡教育,反倒把死亡概念化了。只有我们熟悉的人亲近的人的死亡才可能给我们以震动,提醒我们死亡并不遥远也非传说,它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墓地和祭扫的仪式在我看来便是真实的死亡教育。我想起索甲仁波切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婴儿死去了,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婴请求佛陀让她的孩子再生。佛陀让她去没有死过人的家里去讨一粒芥菜籽,结果一无所获,因为没有哪家没有死过人。郊外的墓地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没有哪家没有死过人。和我们如此亲密无间的人已不复存在,在此事实下将形成某种旷达慈悲的世界观。无惧无畏不可取,谨慎和开阔才是人生之道。
20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