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8年05月20日]

(2008-05-20 21:29:22)
分类: 日记

    地震引发了巨大的灾难,也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情感狂潮。开始时支离破碎,无序,后来变得越来越有序,有了一定之规。调门越来越高,声嘶力竭,看似率性而为,实际上被一种无情的“理性”所牢牢控制。在媒体报道方面体现为“正面宣传”,目赌大规模的死亡所产生的情感诉求被归结为民族、国家、政府之类的东西。“血脉”、“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些词语概念的使用不断攀升,形成舆论上的狂轰滥炸。灾难和死亡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救援和煽动有利于重塑政府的形象。在此目的之下,各种“异端”自然是要被排斥的。举一小例,如小众菜园上的“曹寇事件”,其结果是被义愤填膺的网友们痛击,曹灰溜溜地走人。私下里,曹寇不是没有为灾区的惨状所震惊(有他的博客为证),甚至也曾热泪盈眶(我猜测),他只是不愿意将此情感归结为如他所言的“恶心”的说法。但曹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强人所难,有人愿意借题发挥,为国家、民族抒发豪情,你犯得着反对吗?他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不识时务,这是什么时候?也不看看天时、地利、人和,道德优先权天然地前提性地不在你那边。在哪边?当然是在那些自以为与国家、民族共度危难共享荣光的人那边。

 

 

作为一个写作为生的人,在这场灾难面前我深感无能为力。这也是我拒绝报刊媒体“写地震”的约稿的根本原因。这种时候,写什么都是没有用的,都是轻佻犯贱。正如朵渔在他“写地震”的诗里所言,会沦为“刀笔吏”。即使有沦为刀笔吏的危险,朵渔还是写了,这说明了他克服犹疑的勇气。而我,这些天里都处在这样的犹疑中。我觉得,只要有稍许的诚实和敏感,舞文弄墨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会。一方面觉得应该以自己的所长出力,一方面感到这样的出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造成一种粉饰死亡的罪恶。大批文人作家不假思索、大言不惭的抒情文字、诗歌的出笼证明了我的担心。此刻他们倒腾着“二手死亡”,此刻,他们忙于给死亡镶嵌文学金边,赤裸裸的直接的目睹被掩盖在一片滥情的咬文嚼字之中。除了说明他们还活着,活得很积极、很职业甚至专业,又有什么意义呢?倒是那些像死者一样沉默、失语的作家、“文人”让我感到了几分慰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转一个妙文
后一篇:5月28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