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就是为这常数而写下了这本书”——就《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的出版答《京

(2008-03-09 22:51:01)
分类: 访谈
 

“我就是为这常数而写下了这本书”

——就《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的出版答《京华时报》记者问

 

 

问:算起来,小说《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应该是您的第三部长篇,这部小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也就是说为何要在这个远离青春期的这个时刻来写这部小说? 

答:应该不是因为怀旧,我看中的是距离。一个时代过去了,由于时间的关系,位于一个可能的观察点上。在那个时代我度过了少年时期,因此对描画它有了更多的方便,但沉溺于个人的经历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这本书中,我的视角基本是向外的,打量和探听“别人”是最主要的。因此,这不是一本有关成长的小说,青春期的种种冲突、烦恼、危机也不是重点。它不是一本所谓的青春小说。可能有青春或者成长小说的外壳,但没有其实质。腾出的空间里容纳了传奇、命运、时代风俗以及时间的加速度等等的更令我感兴趣的东西。

 

问:写作这部小说是否有受到什么灵感启发?

答:灵感来自于我经历的时代,它与今天截然不同,但一切又的确是刚刚发生的。心理上的恍若隔世和物理时间的紧密相随带来了空间和张力。现在的孩子或许会以为我讲述的是古代故事,和他们的生活格格不入。就是孩子的父母,在某个关节点过去以后,生活也一分为二了。这不仅是时间自然流动的结果,社会生活的确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变。在这欣欣向荣的日子里我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历史尸骨未寒,是不是有点儿不合时宜?

 

问:看小说故事似乎不应该全部是虚构的,其中有多少是您的影子?如果真是您对童年生活的回顾,那么朱红军、丁小海在您的生活中是否有原型?那些情节或细节是源自真实?

答:有原型,但你读到东西仍然完全是虚构的,这不矛盾。我们经历了一种现实,对它的回忆是另一种现实,凭借回忆的写作又是一种现实,文学写作就更是改装重组的现实了。历史研究中真相的建立是寻找严密的逻辑关系以及证据,就像侦破。而小说可以说是反侦破,证据和逻辑是有的,但目的乃是制造假象。再举一个例子,小说写作有如魔术,在此可不能相信眼见为实呵。告诉你是假的,那是诚实,否则的话魔术师就变成超人或者气功大师了。魔术是神奇的游戏,在这点上很像文学。

 

问:小说中写了大量类似“撒尿”“吐唾液”等细节,读来颇为真实,因为这样的事情我们小时候也干过。只是我不明白的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过多的去写这些看似怪诞的行为是否显得不合时宜?或者说是否会冲淡了这个严肃的主题?

答:故事是由细节构成的,生动的细节往往和“卑贱”有关。“大的历史背景”和偷鸡摸狗正好相配,否则不就成了大人物、大事件以及他们的叱咤风云?某些描写帝王将相的电视剧之所以乏味的原因就在这里。还有,我反对“严肃”这样的说法。讲故事以生动有趣为根本要义,干吗总是强调严肃呢?即使上升到“文学”的高度,严肃也是指认真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而不是一种姿态造型。认真地、全神贯注地描述“撒尿”、“吐唾沫”正是我孜孜以求的呵。

 

问:书名取作《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小城好汉”比较好理解,但这个“英特迈往”就不知道何意了,请您向读者解释一下,整个书名如何理解。“英特迈往”的来历如何?

答:一个成语,意为英俊威武超越以往,大一点的汉语成语词典里都能查到。这本小说开始取名叫《小城好汉》,但我一直觉得不够劲。后来碰上了“英特迈往”,就再无怀疑了。至于出书时变成《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是我和出版社商量的结果,怕“英特迈往”过于冷僻,影响销售。

 

问:小说中写了不少人物,但最主要的可能也就是张早、朱红军、丁小海,然而除了张早“我”之外,朱红军、丁小海的命运可谓惨烈,在您看来,导致他们悲剧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张早的人生何以就不和他们一样?

答:人各有命,这没什么奇怪的。命运的曲折回旋是我所关心的,至于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则超出了这本书的关注范围。丁小海的命运谈不上惨烈吧?少年时代是差了点,后来,也还说得过去。按他自己的话说:工人嘛,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大多数人的故事都是这样的。当然,如果有机会充分地铺展开、为人所知,也足够的惊心动魄。换句话说,命运的定义就是惊心动魄,就是传奇,哪怕再普通的命运。一些人见多识广,人生起伏跌宕,不要以为他们的命运才值得书写,才是命运。于无声处听惊雷,人生莫不如此。当我们关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像关注一个人那样,你就知道我说的不是假话了。

 

问:在写他们的故事时,您心怀的情绪是什么?同情?惋惜?悲悯?还是其他?联系书名,您认为他们就是小城好汉吗?如果说朱红军是个好汉可以理解,而丁小海短时间的暴富又迅速破落,能看做好汉行为吗?

答:人都不容易,都是生存好汉。少年时代都有梦想,都做过英雄梦。以成败论英雄是残酷的,以人生戏剧化的程度论英雄也同样残酷。普通的人、失败者,照样身负生存或者生活的重担,历经千辛万苦而默默无闻,然后死去。命运的惊心动魄是一个常数,与其抗争带来的身心折磨是一个常数,我就是为这常数而写下了这本书。同情、惋惜或者怜悯如果有,也不是瞄准具体的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是人这种存在,好汉和英雄大家都是。只不过普通的人很少有人会为他们写书,就是写了大家也不爱读。文学则不分贵贱,以小说的方式可以为芸芸众生作传。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热爱小说。

 

问:在这些人物中,您最喜欢的人物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在这本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丁小海和李春,因为面对命运他们抱怨的少,顺从的多,并且不改初衷、始终天真。丁小海笑容常在,李春历经生死而热情不减。他们都是天生丽质的人,没有被怨恨所腐蚀。

 

问:通过这部小说,您最想表达的情绪是什么?尤其是朱红军当上了兵却没仗可打,只能靠找人打架来满足英雄情结,结果被送了命,看起来死得像个好汉一样悲壮,你是想通过这个人物来说明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情景下,有些人生不逢时,从而当了末路英雄吗?

答:最想表达的是命运,人的命运。其中,大概只有朱红军有那么一点我们通常理解的英雄气质,因此他自然起到了全书构架的大梁作用。采访中,有关人物和主题关系的提问也大多集中在朱红军这里。但我真的对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缺乏兴趣,朱红军成为“反英雄”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在这本书里他必须以一个流氓犯的身份死去,毫无价值,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书中的其他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

 

问:您说写这部小说重在回顾,而非怀旧,可有读者能从中找他属于他们的共同记忆,在您看来,时隔多年后回顾过往,它的意义在哪里?

答:回顾的不仅是过往,是人的生存故事。人生于具体的环境,但还是那个投胎重来的古老的人,或者心灵。将注意力过多地移向环境或者时代容易导致作品的空洞。当然,人需要活动的空间,命运才能得以展开。这本书是通过环境、时代描写了人?还是相反,通过人及其命运描写了环境和时代?关于这一点,我也说不好。总之,时代和命运有如两股线索,编织成绳,于是有了这本书。

 

问:与时下一些作家一写乡村就是类似怀旧的、田园牧歌式的不同,但在您的这部小说中能看出批判的色彩,这种不满似乎不是因为贫穷,倒是因为所处的时代对人的影响。

答:主观上我没有批判的意图。批判能带来什么?带来更好的,但,更好的又是什么?也许是更坏的。但时代对人的制约是铁定的,值得一写,也值得玩味。能够剩下的也只有这个了。

 

问:小说中,您用了年份做标题,这有特别用意吗?是为了突出人物所处的时间、年代,还是其他?

答:为了加速度。在我的印象中,后来的那些年就这么一路下来了。在心理上,这点尤其真实。

 

问:作为诗人,在小说语言上,你有什么优势,或者说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小说语言,其中的体验是什么?有一种观点说诗人一写小说就露怯,您认为呢?

答:我写过诗,但对写小说而言并无优势。就是有优势,我觉得也应该放弃。要像写小说的一样地写小说。当然,你所有的阅历、学习和从事过的工作都会带来营养,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我写过诗,但不会想着诗歌能给小说带来什么,也不会因为写诗的经历“露怯”。你说的那种观点大约出自写小说的,除了自我神化没有任何意义。技术要求高的东西自然门槛高,如绘画、音乐、电影。问题在于,目前中国小说缺乏的正是专业技术,大家都是学徒、无师自通。在那些简陋乱来的活计前面,露的那门子怯啊!

 

问:与前两部小说比较,《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最让你得意的地方在哪里?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变化,其突破之处在什么哪里?

答:最得意的就是写成了,完成了。我说过,写长篇不是人干的活,尤其是你还不愿意敷衍了事。我有一个毛病,不能写差的东西,别人的看法不论,当自己知道是在写差劲的东西的时候真的难以下笔。只有我觉得是一个好东西时,才能往下走。想写好东西,但碰见差的东西怎么办呢?这是一种痛苦,也是没有觉悟的表现。有一天,我生冷不忌,好坏皆能接受,那就真的“突破”了。

 

 

2008/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