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大师的青年时代

(2007-12-18 00:21:28)
分类: 副刊随笔

小说大师的青年时代

 

 

我十二分喜欢库切的小说,十分喜欢库切的写作态度,部分、很大部分地喜欢库切的性格气质。《青春》是库切六十二岁时出版的一个长篇,恰好是我所喜欢的这三者的集合。它是一部小说,有着库切小说一贯的严谨和简洁的魅力。据说这部小说有很强的自传性质,说的是一个叫约翰的南非白人青年前往伦敦追寻文学的梦想。约翰的年龄和经历和当年库切的情况基本吻合。一个文学青年的梦想和遭遇正是让我尤其感兴趣的地方,尤其是库切这样的一个文学青年,一个我十分佩服的小说大师他的青年时代,这就更有意思了。我总是这么想,库切的小说成就和他的写作态度密切相关,而他的写作态度是根植于某种特殊的性格气质中的。追根溯源,也许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库切的小说。

先说《青春》,这真是一本奇书。一部小说,无论它写得如何,若想成立总得借助一点儿什么。或者借助主题的深刻激进,或者借助题材的重大偏门,或者借助故事的离奇曲折,或者借助人物的鲜明古怪。如果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屑于借助的话,至少也应该在语言上下功夫,在阅读时成为语言的盛宴。或者依赖于情绪,无论愤怒或是油滑,总之得比较极端。再不成的话还有形式结构,错乱和反常亦能达到让人不敢小瞧的效果。可《青春》就其主题而言,实在是非常老套的,青春、离乡背井、孤独、生存之艰辛、现实与梦想的差异及冲突。就其故事情节而言,也实在是平淡无奇:谋生、去公司上班、几个影子般模糊的女人、一些关于文学和艺术(音乐、电影)的阅读片段。实际上《青春》中根本就没有通常的故事,没有戏剧化的冲突,没有或缺少外部动作。贯穿始终的人物也只有一个,其他的人物非常的平面、零星、甚至可有可无。在叙述上,《青春》则是现在时的,从头道来,严格地按照自然时间的线性原则,无任何逾越。也就是说在形式构造方面无任何新意可言。语言方面则那么的平淡、节制,没有表面的光彩。至于情绪,无论是作者还是主人公的都那么的沉闷、克制,绝不高涨也绝不极端,即使是消沉颓丧也没有达到最终引爆的程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何以能写成十几万字呢?何以能写成一部长篇?又何以能让人爱不释手,在阅读的过程中砰然心跳呢?

可以说《青春》是一部毫无凭借的书,一次真正的不肆张扬的文学历险。它与以往的小说经验拉开了极大距离,不是说它跑在前面,或者方向相反,而是完全从另一个起点开始的东西。这个起点就是无中生有。库切触及的这个东西正是原创艺术的真正前提。他是如何达到这一点的呢?我以为不是通过审视度势,通过文学内部的消化再生,而是通过坚持自我认识。让我们回顾《青春》中的主人公约翰,他对传说中的艺术的生活方式如此的向往,但又对自己进入这种方式的适应能力如此怀疑。正是在这种怀疑中,在犹豫不决和徘徊不前中开始了自己孤独无援的文学尝试。很多年过去了,对艺术家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怀疑最终转化成了对文学的基本态度,库切变得越来越顺应自己了。一个羞怯的、犹疑的、内省的,甚至是软弱、冷淡的人,他的性格气质保证了对文学艺术而言的最必要的诚实。这诚实使这部非凡的小说《青春》得以完成,使我们有机会窥见一个以文学为志愿的青年真切的心路历程。更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消极和被动对于精神生活而言的无上妙用。

 

2005-10-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