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51-radio.com/xphj/xqqy2010/002d.jpg
王鸣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王鸣铎总策划的“探寻北京民歌论坛”暨“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从活动的征集意见会议到论坛的举办,看到他忙而不乱的样子,给我很深的印象。他看起来很年轻,很有活力,很谦恭。以为以他的年龄,将学院管理的井井有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不简单。到网上一查,才知道他其实已经是资深乐人了。他祖籍山东(父亲曲阜人,母亲龙口人),1954年9月生于辽宁铁岭,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完成硕士课程并获得学位。曾任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文艺台总监,中广协会广播文艺研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通讯联络部主任,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任,北京群众艺术馆馆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主任。他还在多种高级别文化艺术活动中担任重要职务。如任“金话筒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艺术奖项的评委,曾组织策划了“北京奥运会”及“国庆60周年”的文艺活动,并担任“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现场执行指挥。作为一个音乐艺术家,他的情怀扩大,思想作风踏实,为人处世亲和。尽管与他交往不深,但我看他的情况可以肯定我对他的看法大致不二。从他对北京民歌论坛核心内容的把控和核心人物的尊重看,他很实事求是,很通情达理。这次活动的核心人物,是该院的陈树林研究员。这位仁兄我早就相知相识,我们合作过北京器乐曲集成的编辑工作,也知道他在其他几部音乐集成中所付出的努力。他是北京市顺义人,农民出身,家和家人还在顺义农村,是个朴实肯干不计算个人得失的人。大概也因为这样的情形,他对于自己能够从事这样的工作很满意,各种待遇都不计较,真可以说一心只编“圣贤书”。职称啊,房子啊,都没在意。到现在他还在北京租房子住。他对于北京民歌的感情,对于北京民间文艺的重视、付出,超过了一切。而王鸣铎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对于他的奋斗,对于他的精神品质,都给予了恰如其份的评价和礼戴,这让我很感动,深深体会到公正自在人间。也大概唯此,我对王鸣铎院长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高看十分。我们生活的世界,经常满眼的势力,满眼的拙劣腐败,但当我们看到王鸣铎院长与学院能够破开规条,按能按德用人,真感到宽心至致。我甚至都想说,谢谢王院长。我也对陈树林兄表示由衷地祝福。好人得好报,放心做好人吧。树林这次在北京民歌论坛的表现也着实感动人,因为长期的辛劳和生活上缺乏照料,他在活动举办的前几天摔伤了腿脚,人显得很虚弱,以至于论坛上是座着轮椅讲演,而晚上的演出,则抛开了轮椅和拐杖,硬是站着进行了演出。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的更加精彩,但凡知道他情况的,无不为他而感动。人啊,说难做也不难做,我看王院长,我看陈树林兄,他们都有圣人情怀,都有能做纯粹人的心怀。看到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在努力地、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真的很开心。祝福他们。
http://www.bjxx.com.cn/UserFiles/12%E5%8D%96%E7%B3%96%E8%91%AB%E8%8A%A6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JPG
上图为陈树林兄在演唱中
“探寻北京民歌论坛”暨“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于12月22日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举行。论坛上,北京民歌研究专家陈树林、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青青等就自己对于北京民歌的研究作了生动的演讲;其他专家学者姚明、谢嘉幸、冯光钰、赵书和本人对于北京民歌文化的认知、开发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实际上,民歌无论在哪儿,它实际上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存在的。北京之有民歌,民歌不会亡,就像人们的生活脚步不会停息一样,只是很多各方面人士对此缺乏了解和认知就是了。北京民歌文化的开掘和发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投身其中,可以说初战就有很象样的收获。
北京民歌也同全国各地一样,品类多样,意味隽永。北京民歌缘于地理缘故,以小调为主,其花会歌、风俗歌、叫卖调、儿歌以及运河号子等最具代表性。“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将其中的劳动号子、儿歌、叫卖调、小调等成功地搬上了舞台,质朴地展现给了观众。这台民歌展示会办成了“以保护、传承、传播”为宗旨,以京城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内在线索,再现北京民歌神韵,聆听北京历史足音这样富于地方特色的一场演出。他们的演出定位为“走精品路线、造原创曲目、展京韵文化、树北戏品牌”。事实上,他们做到了,而且很清新,很雅致,很质朴,完全可以代表北戏水准。演出阵容也很好地展示了北戏精彩纷呈的音乐舞蹈人才和他们富有才华的气质。尤其是夏丹丹和王真的演唱,其韵味、其能力、其禀赋,都是一流的,只是社会没有多少大的机遇给她们,才使她们不为人知。有句俗话:哪儿的黄土都埋人。人才,即使是在北京又怎么样,我们的媒体,尤其是垄断地位的媒体,他们唯名家是举,举到最后,好象中国乐坛没人了似的,直搞到这些所谓的大家黔驴技穷,最后去变戏法去了。好在我们现在有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这样的韬略,自己创造机遇,自己搭台自己唱戏,人才也照样能得以施展,得以进入广大观众的心智。愿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再接再厉,乘胜前进,以更开阔的胸襟,更深刻的笔触,更灿烂更现代化、国际化、巨作化的意识去做出后面的一台台演出,北京民歌是开掘不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