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巧《荡秋千》
--贵州仡佬族儿歌《荡秋千》歌感
一个风和日头丽的日子,在一片雾气蒸腾的小山村,几个孩子在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尽情地玩耍着,他(她)们追逐着,打闹着。一会儿,有个男孩在两个树桩上扯上了一根藤条,于是,所有的孩子们都被吸引到这架秋千上来了。你也荡来我也荡,大伙儿心情都欢畅。这时,会产生什么呢?唱歌!唱什么呢?就唱此时此刻的心情。没有歌儿呀?那还能难得住谁?自己编呗!
伙伴们呀来把那秋千荡,上下来回荡呀荡,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嘎吱拉的响来秋千来回荡,慢上慢下心莫慌,秋千荡得心欢畅哎呀。
多么清新,多么自然。这样的歌还要谁?这样的歌还用记?唱几遍不就会了吗?这首歌曲看起来有六个句子,可以三个句子为一段三句句子为一段地分为两个乐段,实际全曲只有一个乐段的材料。因为第四句是第一句换头不换尾的乐句重复,而第五、六乐句与二、三乐句又是完全重复。所以,这个曲子的第二段实际上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可见,此曲的音乐材料极其集中。歌曲的第四句的换头手法,是民族民间音乐结构手法中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在此曲的运用中极其自然,舒畅。这是第一巧。是结构手法的巧。
第二巧,旋律的清爽凝练。五声音阶。全曲的旋律骨干音为3565351。第一句主要是35两个音;第二句是主要是65两个音;第三句是351。这几个记住了,这个曲子就记住了。这是第二巧。旋律发展手法的巧。
第三巧。说起来有点玄。它既是实在的,又是虚幻的。即歌曲的创作观念。对于专业作曲家而言,创作的意义往往是首先要考虑的,而作品是否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又是最要考虑的问题。结果往往是积极的社会意义有了,而其时代的局限性也随之产生了。搞创作的人们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每要创作一支歌曲时,都十分在意时下人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时下人们喜欢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又往往极容易成为过时的东西。而在民间,创作的目的性不强,他们不是为别的什么人创作,他们也没有功名利益方面的考虑,没有创作心态的余赘,只是畅抒自己此时此地此刻的心情,而当这样的作品具有了普遍意义的时候,它引起人们普遍的共鸣,也就成为必然了。而且它会带着鲜明的个性、地域和民族风情,带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我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创作的所谓的“积极的社会意义”,是个该怎样度量的问题?它是个千篇一律贯彻始终的问题吗?通过《荡秋千》这首儿歌,我看这一问题是可以探讨的。生活题材的歌曲创作,一般情况下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它们更多是人类生命展衍的必然声响,并不需要怎样的设计。设计了反倒弄巧成拙了。民间音乐创作的这种实在,自在,悠哉,看来有类于“大巧若拙”的哲学光彩了。《荡秋千》是不是有这样的朴素的高巧?!
说到这一点,我是要有所声明的。我这里这样说,决无意提倡音乐创作的“无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不关注“时代精神或时代特点”。实际上,凡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家,这会是他(她)们在进行某些创作时的必然的自觉行为。时代特点对于某些音乐家的某些创作来说,也会是他(她)们无以摆脱的时代烙印。我这里所谈的,仅仅是我对于某些民间音乐创作的这样的突出的特点的一点哲思。我当然也希望这对于音乐家们在恰当的选题和恰当的时机,能对此有所认识和有所借鉴。不过我说与了西风,也没有什么关系。文章往往仅仅是理论工作者情思的纪录,难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