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代:清光绪乙巳年,1905年。
尺寸:高28.5厘米,直径12.2厘米。
题款:太师升殿毕,少保位尊荣。乙巳仲秋,画于昌水珠山西轩客次,方家珍作,印。底有“同治年制”印章。
点读:方家珍,御窑厂画师,画风类似民间风俗画,也能作山水,尤工人物、狮子,光绪年间浅绛彩瓷画家,书法也颇见功力。斋号“松竹轩”。
这只墨彩狮子帽筒,按师友的年代分类,应该是其晚期作品。这只帽筒所绘狮子大气威武,少见的是采用粉彩画法,先打一层玻璃白,再画狮子,颇见画家之深厚功力。
帽筒瓷质细密,釉面柔和,口沿涂以一圈金粉,底足露胎。
狮子纹作为我国瓷器装饰的常见纹样,是陶瓷文化与狮子文化联姻的结晶,在长期的交融与演化过程中积淀了一定的人文内涵和美学特质。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狮子以瑞兽的形象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民间多以大狮小狮暗喻“太师少师”,祈愿官运亨通,又以“九狮图”寓意家族兴旺,更以“双狮戏绣球”作为喜庆的象征。古汉语中“狮”、“师”同音通假,旧时常借狮喻师,以示吉祥。因此人们常以狮子图案来祝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万事如意。狮子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护法护教的身份和辟邪消灾的功能,其图案纹饰亦有镇宅、辟邪、吉利的寓意,备受推崇,由此,“太师少师”之类的纹样广泛用于陶瓷装饰中。
古代官制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保,为辅天子之官,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故太狮少狮纹样既有仕途顺利又有事事如意的寓意。其中还有狮子与莲花灯组合而成的“连登太师”,用一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组成“太师少师”图案,寓意为望子成龙、官运亨通。狮子配以绶带,表示喜事连连、吉庆绵绵;太狮踩绣球,则表示“统一环宇”;太狮与众多小狮子一同嬉戏,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喜庆;或以九狮图寓意家族兴旺,更以双狮戏球、三狮戏球以示吉庆祥瑞。
狮子纹饰除了上述寓意外,还附着了诸如官阶、权力、等级等内涵。如旧时置于达官显贵门前的狮子,门左为雄狮,其脚边踏一只绣球,绣球象征权力,俗称“狮子滚绣球”;门右为雌狮,其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这已成为一种习俗惯制。同时,狮子头部鬈毛疙瘩的雕刻也很有规矩,鬈毛疙瘩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狮的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摆放石狮即为僭越,必当问罪。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大有寓意——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级”;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寓意“富贵长春”;左面刻有“文房四宝”,寓意“文采风流”;背面刻有“八卦太极图”,寓意“镇妖驱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