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编剧曹金玲:影视圈手艺人也要面对剧本革新和观众迭代

(2017-11-30 11:26:21)
标签:

杂谈

​坐在对面的曹金玲,说话温柔,不急不缓,很难想到她曾做了十一年的警察。在戒毒所工作六年,让她有了倾诉的欲望;为了专业写作,她去读了戏文博士;遇到《七十七天》,她毅然辞去公职。成为一名职业编剧的路上,曹金玲走了十年。


《七十七天》带给她的勇气


在电影《七十七天》的编剧名单中,只有一位女性编剧,就是曹金玲。


专访编剧曹金玲:影视圈手艺人也要面对剧本革新和观众迭代

当导演赵汉唐找到她的时候,她内心是拒绝的。曹金玲平时很宅,不爱运动,和《七十七天》讲的故事一点儿也不沾边儿。她开玩笑说:“我以前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两百米开外必须开车。”


巧的是,曹金玲的先生是个户外达人,参加过多次马拉松和铁人三项,两人出游一向都是“团队 自由行”——先到一个地方安顿下来,然后各自散开,一个去找咖啡馆看看书写写剧本,一个要不就登山,要不就漂流去了,晚上再汇合一起吃个饭。


得知曹金玲要接《七十七天》,她先生很怀疑:“你能写这个?你动都不动你能写这个?”


曹金玲还是接了。她说,《七十七天》的故事创意来源于杨柳松独自横穿羌塘的经历,吸引她的还是杨出发的动机。


专访编剧曹金玲:影视圈手艺人也要面对剧本革新和观众迭代


“这其实并不单单是所谓户外人群才独有的探险精神,而是都市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可能生有的一种出离心。大多数人都在为生存快速运转,当满足一定条件后,在痛苦和困乏中刚刚得到喘息,空虚无聊立即乘虚而入,继而新的欲求再去激发新一轮的庸碌,周而复始,几次周转后,人们难免会有出离心,但鲜有人拥有出离的勇气。”曹金玲希望能在这个剧本中,通过杨七十七天的行走,通过人在极致情境中的生存本身,来考量生命意志内在的、本质的力量,来释放幽闭在意识里的那个真正的自己。


其实那时,曹金玲自己也处于一种纠结之中。“那时,我很想全身心写作,可又舍不得稳定的工作。导演给我看前导片,看到一个人把自己放逐到无人的荒野,看到由心底迸发而出的自由和广阔,心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


“导演和《七十七天》的主人公一样,是敢于出走,且敢于回归的人。当时,《七十七天》已经完成无人区的拍摄,因缺乏资金而暂停,他自己的住房也已经抵押了出去。然而在交谈中并未感到他为此而焦虑,谈起曾经走过的雪山、荒野,谈到他电影里的表达和展现,他眼睛里是闪着光的。这光亮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个人将电影和个人生命相融的那种虔诚信念。那一刻我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个月后,曹金玲就办好了辞职手续,飞去拉萨跟组拍摄。


专访编剧曹金玲:影视圈手艺人也要面对剧本革新和观众迭代

谈到和赵汉唐的合作,曹金玲说也很戏剧。见第一面的时候,赵汉唐觉得她温柔知性,她也觉得导演很好说话,但后来发现都是“假象”,争执的时候蛮多。“我们两个看起来是分歧,但越是分歧对剧本的探讨就越深入。”曹金玲很荣幸参与这部影片,也很感动导演对编剧工作的尊重。直到拍摄完成,在剪辑、配乐等后制阶段,导演都叫她一起商量、探讨。曹金玲坦诚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实践机会。 


专访编剧曹金玲:影视圈手艺人也要面对剧本革新和观众迭代

最后《七十七天》完成了,曹金玲回忆起内部放映的时候先生第一次看:“他看我的目光中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而《七十七天》本身对曹金玲的改变也很大,她开始喜欢运动、喜欢行走,喜欢在不知名的地方遇到各种有趣的人,这已成为她写字之外最热衷的事儿了。


从爱好到专业的漫长旅程


坐在对面的曹金玲,说话温柔,不急不缓,怎么也联想不到她以前是警察。大学期间,曹金玲学的是经济学,毕业之后到北京考公务员,进了公安局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强制戒毒所,这对一个刚毕业的女孩来说,不容易,忽然进入了一个那样的情境、接触那样的人,对曹金玲触动很大。


专访编剧曹金玲:影视圈手艺人也要面对剧本革新和观众迭代

“当时我会和戒毒人员聊,当了解了他们的故事,他们被毒品控制、家徒四壁、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就特别想写下来,让看到的人都能警醒,都能远离毒品。”这份特殊的工作,让曹金玲有了写作的念头,她开始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后来调到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工作,曹金玲更多的接触到了行业内的文艺创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发觉自己的能力所限、差距所在。曹金玲决定去考中戏。“当时的困难非常大,因为我本科学经济、硕士学管理,戏剧专业可以说是零基础,考博其实意味着先自学完这个专业的本硕课程。”


那会一边上班一边复习,曹金玲回忆起来,那段时间过得格外艰辛。“要保证足够学习时间,还要上班,几乎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即使这样,第一年曹金玲也没考上,复习了一年,终于如愿考入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导师名下。


曹金玲与导师谭霈生先生(左一)和丁涛先生(右一)

在中戏学习的三年里,曹金玲投入所有的精力,也收获了丰硕的专业知识。“那几年,谭先生和丁涛先生带着我读了很多经典,如黑格尔《美学》、康德《判断力批判》、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等等,还有谭先生《论戏剧性》、《戏剧本体论纲》,教会我关于戏剧创作最重要的一句话‘意义内在于情感,情感内在于形式。’对人的情感生命有了敏感的、充分的体验和把握,接下来要找到最为妥帖的表达形式,也就是找到可以显现心灵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情感、情境可以说是任何经典影视作品都具备的内在质素。我的写作还差很远,这是我不断探求、努力的方向。” 


中戏毕业后,曹金玲又连续两年参加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编剧课程和导演课程,参加“救猫咪”等剧作工作坊,几年来收获颇丰。在这些创作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曹金玲先后完成了《我的早更女友》、《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七十七天》、《莫尔道嘎》等电影剧本的创作。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院长Elizabeth M. Daley

当然,曹金玲并未忘记写作的最初动力。这几年,她写了两部电视剧,都和戒毒相关。一部是《拯救——戒毒所日记》,一部是去年拍摄完成的《生死戒毒》。戒毒所工作了六年,给了她太多生动鲜活的例子。她说,“这个题材还会一直做下去,希望所有人都能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继而远离,这是一个使命。”


永不放弃的原创


《七十七天》在低排片的状况下票房突破8000万,但在票房绑架创作的当下,类似作品仍然不是市场和资本的主流选择。作为内容创作源头的编剧,在资本疯狂追逐IP的形势下,生存空间也越来越严峻。


曹金玲谈到自己入行的时候,用了一个词——错愕。“我在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有资方拿来一堆剧,说你帮我把它扒下来,当时博士刚毕业,比较傻,真没明白,问什么叫‘扒’,因为不敢相信他们会公然叫我‘抄’。这当然要拒绝。也许这种选择可能会让你的生存面变小,但只要坚持,我相信这种力量会把跟你相同旨趣的人吸引到身边来。”


 “遇到过非常过分的行业怪象,但不能被动,不能说如果这样我就不做了,或者是说行业都这样,我也这么干。这个行业也有人非常尊重编剧,非常尊重原创。”在曹金玲看来,作为编剧,没有那么强的力量去改变整个行业,至少可以改变周边的小环境,如果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人,他特别强势让做你认为跟专业不符的事情,就是要拒绝,没商量。


专访编剧曹金玲:影视圈手艺人也要面对剧本革新和观众迭代

这些错愕的经历,让曹金玲看到了这个行业面临的很多问题。她一再强调,原创不够,对原创的重视不够。


“我们处于这样的时代,有太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么不关注当下,反而去抄袭,去做IP改编。”曹金玲说,“大批量追IP的时候,把原创的空间挤得越来越小,这几年原创编剧非常艰难,真正的好作品都没法做出来,这是很破坏编剧生态的。”


“我的导师谭霈生先生对我们讲,要对当下的时代进行关照、反思,要以温厚、包容的态度和人文精神真诚的关注普通个体在社会历史政治变迁中的命运,关注他的追求与挣扎,关注他的喜怒哀乐,用悲天悯人的情怀来表达出你最真实的情感。这段话可以说是我坚持原创的主要动力。” 


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曹金玲都在反复提及一个词,情感。


“写你生活中、生命中最感动的事情,最触动你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作为编剧的前提是要观察,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再用写作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传统的也是正确的创作路径。”


 作品的高度取决于创作者情感体验的深度。曹金玲深以为然。


“我感觉在创作中,主要缺的不是技巧、形式,而是对人的内在情感生命体验的深度、广度。大家经常谈要深入生活,我想重点可能不在生活,而在于各种生活状态中的人。就像毕希纳说得那样,‘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的时候,会觉得头晕目眩’。我们要在作品中,永远的去尝试,去接近,从个体的独特命运去探问生活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