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剧解码·《后宫甄嬛传》真正的宫斗

标签:
郑晓龙横店后宫甄嬛传古装剧北京人在纽约娱乐 |
分类: 《星库》每期娱乐策略解析 |
文/李乔
http://www.xingkuad.com/img/news/121937397.jpg
这个冬天,对于很多电视人来说日子并不好过。当广电总局限娱、限插播广告、限古装穿越宫斗剧的令箭连环到来时,很多业已立项或上马,甚至触及政策底线的相关电视活动,不得不停下来冷静思考对策。但反常的是,由郑晓龙执导的《后宫甄嬛传》却在北京播得如火如荼。很多人以为,即便没有广电限令,去年年初由《宫》带来的一整年古装剧热潮,已让观众的观赏热情触底,这部与《宫》、《步步惊心》一样发生在清雍正年间的宫斗故事,为何能“逆市而动”呢?
http://www.xingkuad.com/img/news/121987717.jpg
树史观正本清源
冬天早晨,窗外风声很紧,史家胡同12号院的郑晓龙正在喂锦鲤、喝普洱,冬阳从庭院顶窗射进来,显得从容不迫。
记者直言不讳,话题直奔广电限令下的古装剧生存问题,特别是对宫斗戏严厉限制的情况下,《后宫甄嬛传》因何被业内和观众热捧?郑晓龙导演往鱼池里扔了一把鱼食,正色道,“从我做剧本一直到开拍的那一天,我反复说我拍的是古装剧,而不是鼓吹剧,我给大家看的不是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假东西,而是用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正本清源,树立正确历史观。我希望把我的片子从那些不知所谓的穿越宫斗里摘出来,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
虽然郑晓龙并未指名道姓,但其言下的穿越和宫斗,是指那些无视宫廷礼仪法度,男女老幼不分上下尊卑,皇帝阿哥个个至亲至性,宫廷像个快乐大本营,等等带有误导性质的古装宫廷剧。
某天涯网友在观看《后宫甄嬛传》后发帖说,当网络小言情刚刚起步去分影视这块蛋糕时,它果断地被各种皮包公司山寨班底洗钱组织给迅速包围了,然后成就了一个又一个雷戏神剧。一切喜好以宏大背景体现爱情的小言情拥趸们,都无法忍受皇宫跟坟场似的荒凉,当我路过了一个又一个脑残片,这个时候,《后宫甄嬛传》让人眼前一亮,我没看过原作,但不妨碍我对此剧的好感和理解……
的确,《后宫甄嬛传》热播期间,很多观众不仅被剧情吸引,同时也为主创对历史细节的严谨态度而叫好。如皇帝用膳,桌上的一道菜动过三次以上,之后的几个月就不能再上桌;宫中嫔妃按照清朝的封号等级排位,嫔以上才有资格获得皇上赏赐而成为一宫之主,否则只能成为寄住的小主。剧中根据不同等级,妃嫔及其身边的宫女都有不同式样的服饰;后宫“先敬罗衣后敬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生存规则将封建社会森严冷酷的等级制度展露无遗。
虽然目前《后宫甄嬛传》外界一片叫好,但郑晓龙坦言,在广电双限令的氛围里,它能在北京台热播,实际也是对古装剧制作标准的一个测试,以及看它是否有利于正确历史观的树立。如果观众反响好,那意味着此后以弘扬主流价值观,本着对历史负责态度的古装剧仍有较好的创作空间。
《后宫甄嬛传》如何有别于一般的古装宫斗戏呢?
在郑晓龙看来,拍古装宫斗戏,首先要搞清楚封建社会的婚姻、政治和等级制度。皇帝为什么要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由他的政治使命决定的,而男女感情在这种要求下便变得次要了。
特别是清朝的选秀女制度,要求皇帝未来的女人必须是满族,并从官员梯队里产生。这也使得,后宫女人们的斗争成为其家族之间的权力角逐,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还是一人倒运九族株连,这都给了深宫里的女人们更大的压力,争宠上位因此显得更为激烈。看清了这些,才能确立批判的角度和深度。
封建宫廷的黑暗压抑,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如履薄冰,过着人人自危心灵扭曲的生活,因此要反映真实的宫廷生活,就是要揭示人性在这种压抑环境下的矛盾、扭曲和激变。
郑晓龙说,“艺术的批判体现在对社会的干预性上,这会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就像文艺复兴撬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我们的文艺作品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封建制度的残酷性早就盖棺定论了,现在怎么能复辟呢?尤其中国是一个价值观极易动摇,皇权思想扎根很深,同时社会各方面都处在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如果文艺作品背道而驰,那是很危险的,我们有责任正本清源。”
http://www.xingkuad.com/img/news/121917541.jpg
http://www.xingkuad.com/img/news/121913026.jpg
剧评人李星文曾总结,在“一夫多妻制”的宫廷里,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不可能和谁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因为“宠幸”这一资源的稀缺性,后宫妃子的争斗是永恒的。《后宫甄嬛传》较为可信地表现了后宫之争。
http://www.xingkuad.com/img/news/121901566.jpg
一刀剪去四千万
有些导演在剪辑室里很矛盾。他们在剪片子时,也常常在想,既然剪掉才合适,当初又何必拍它呢?这也是曾经付出的心血,导演也好,副导演也好,摄影、灯光、演员也好,大家统统都是辛苦的。但是,观众不买这个账,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部分,是不多余、有节奏、够成熟的作品。
人往往习惯于认为价值与辛苦成正比,这在剪辑上却是最要不得的。
郑晓龙在剪辑《后宫甄嬛传》时就是大刀阔斧的。片子成品90集,他一举剪至76集,而当时这部剧已完成预购,单集费用高达280万,可以说,这一刀剪去四千多万。
其实,郑晓龙做快刀狠手并不是第一次。当年《编辑部的故事》15集剧本出来,他一下子删得只剩王朔写的5集,原因是王朔是真幽默,其他人的东西是强胳肢人。《金婚》初拍时共68集,播出时被他剪至50集,原因是演员的情绪戏要更加细致。拍《北京人在纽约》时,制作单位资金紧张,他不惜贷款,带着整个创作班底,全程赴美国取景拍摄,为了完整真实再现当时中国人在纽约的生活状态。
现在对《后宫甄嬛传》大动剪刀,也依然是他的细节强迫症作出示。除了保证剧情节奏不拖沓,最重要的是减少片子的常识错误和细节遗憾。
《后宫甄嬛传》的取景绝大多数在横店明清宫苑完成,这就很难保证片子大场景应有的真正的皇家气魄。尽管做后期时,技术人员把横店的山水抹掉,拍摄时也尽量避免把芭蕉之类的南方植物摄入镜头,但郑晓龙仍觉得十分遗憾。
去横店之前,他有一段时间天天待在故宫里,观察皇帝和妃子住的地方,殿与殿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走过去需要多长时间?去哪个妃子的殿要经过哪里?等等,力争在细节上符合历史最基本的逻辑。
等去了横店之后,他发现房子大殿虽然比故宫矮很多,但拍摄也算凑合,最不像样的是御花园,北京故宫御花园的苍松古柏是无法复制的,而南方植被出来的视觉感受与北方完全两种味道。所以,诸如此类的遗憾,只能用剪辑来弥补。
此外,他请了专门的礼仪专家,拿出一个月时间让演员们学习清宫礼仪,起坐行止,甚至帮演员拿捏吐字说话时的轻重缓急。
郑晓龙认为,当年美国人拍《末代皇帝》尚且阴暗晦涩,谨守中国皇宫礼仪和等级制度,而我们自己的创作者却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里面的人天天谈情说爱,封建帝王个个至情至性,弄得少男少女对那个时代充满向往,这实在是一种误导。
“我就是想要一个真正古装戏的感觉出来。现在看很多古装戏说着现代语言,做着现代人的事,一言一行没有半点规矩限制,这在过去都是要株连九族的重罪,怎么可以如此胡来呢?”
http://www.xingkuad.com/img/news/121974966.jpg
http://www.xingkuad.com/img/news/121986811.jpg
“落地”是为了接地气
记者在采访制作人协会秘书长王鹏举时,他说,我国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广电总局的限令也并非对古装题材的一刀切,而是限制粗制滥造,过度开发,特别是部分古装剧的恶意撰改历史,已经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有责任和态度的影视人应该站出来做出更优秀的古装作品。
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到《金婚》,郑晓龙导演的戏一向以接地气著称,而《后宫甄嬛传》是他的第一部古装戏。并且,他因此赶了一趟网络走红小说改编风。
早前,郑晓龙的太太在网上看到这部小说,跟他做了推荐。那几年正是广电总局限制古装剧的时期,小说作者也只完成前三部创作,他看后觉得不错,抢先买下了版权。当时,北京艺术中心的同事们有不同意见,大家认为古装剧有风险。但郑晓龙认为,好的文艺作品不应该受限制,而是如何操作,如何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问题。
买了前三本的版权后,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网友也极力要求作者后续。
在作者完成后四部创作后,已经过去三年,清宫和穿越题材开始盛行。也有人担心这个题材已经做滥,问他买还是不买?
“当然要买!”郑晓龙说,他怕别人买来瞎拍,那他会十分遗憾。
接下来,他们开始着手改编。郑晓龙认为原著的人物架构和语言都很好,但是架空在一个虚构的时代里,人物关系也偏重于情感路线,跟他想要的真实厚重,以及时代批判精神都有一定差距,这就面临着如何落地的问题。
“落地是为了接地气,安排在一个朝代,是为了让故事真实。”他说。
经过与编剧们的讨论,他们把故事安排到清朝雍正年间,并定了三个基调:一是清朝距现代较近,观众有熟知感,容易代入;二是雍正的故事经过不少文艺作品的反复催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形象的个体,人物性格复杂,毁誉参半,能更好地体现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身处深宫中人们的悲剧宿命;三是完成一个好看的片子,为书迷们留点念想。剧中保留了玄清与甄环的情感戏,使之成为整部剧最不真实,但也最为至情至性的一抹亮色,让观众在悲凉的氛围里仍然心存对真爱的希望。
因此,在冷酷的宫廷倾轧,在幽怨的情感纠葛,在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以及精益求精的细节把握上,郑晓龙的《后宫甄嬛传》所流淌出的基调,让不少观众觉得他应该去导一把《红楼梦》,甚至强调说,郑晓龙的古装剧才是最具正剧范儿的古装剧。
对此,郑晓龙笑说,“我不知道什么叫正剧范儿,我也从未打过正剧的旗号,这就是一部文艺作品。一言以蔽之,我希望它能成为大浪淘沙后被时间记下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