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戏剧界的“冯小刚”

标签:
戏剧话剧李伯男娱乐 |
分类: 《星库》每期精选文章 |
文/林晶 图/李伯男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我要成名》、《嫁给经济适用男》这一系列白领话剧不仅成就了导演李伯男,让他成为戏剧的“冯小刚”,变成“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戏剧导演,也活跃了小剧场话剧,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场,感受戏剧,热爱戏剧。
当一种文化消费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其营造的社会意义是否更耐人寻味?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李伯男是位不折不扣的领军人物。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8641871.jpg
我通俗但不庸俗
外界送李伯男一个称号,说他是“戏剧界的冯小刚”,对此,李伯男谦虚一笑,不否认,不反驳,恰到好处的回应。“这是人家在夸我,我理解为这是对我的褒奖。因为冯小刚导演创作了非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从口碑到票房,包括对整个电影产业的推动,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电影界是很关键性的人物。大家拿我和他比较,我认为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是一个进步型的导演,我希望能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让大家喜欢。”
李伯男还是中国戏剧演出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导演,问他的制胜法宝,他谈兴正浓,“我觉得出发点和初衷非常重要。如果说有法宝的话,我就是真诚地对待艺术、对待观众、对待自己的作品,不把话剧当成一种实现自己利益和价值的渠道。大家可能以为我的戏剧是卖座的,他们可能觉得是很商业的,其实不是,只是我的审美跟今天的观众恰好有一个契合点,所以会产生一些社会效应和商业效应,这也不是我最开始的初衷,后来排得多了,观众多了,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风格,大家慢慢在认同我的创作,我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成熟,有了一套自己的生产模式。”
但凡成功者,都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者生存。
李伯男的小有作为,也不离开他对这个市场的精准判断,“对市场的考虑,但不是唯一的考虑。我觉得没必要抵制市场,可能是我的需求比较正常,我是个普通人,所以我反映的情感的逻辑比较让大众接受和产生共鸣。从操作上来讲,我比较尊重观众。”
所以,李伯男也很容易捕捉到都市生活中比较热门的话题,比如“剩女”、“隐婚”等。每次开始操作一个作品之前,都要与他的团队经历过无数次的开会讨论,看这个话题是否具有普遍价值,“可能跟我的创作角度有关,我比较关注时代生活,以及时代生活里的人。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个题材是否‘热’,我希望是以此为契机切入,对都市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有所体现,我通俗但不庸俗。”
关注现实题材,也源自李伯男个人的审美,“这是我的艺术追求,也是源于一种趣味的偏向,自己也比较擅长把握。我觉得戏剧要给今天的观众看,戏剧有主流戏剧,有经典的戏剧,有先锋实验的戏剧,也有大众娱乐的戏剧,我的目标不是以盈利和票房为唯一的目的,我从最早拍戏赢得票房的那一天,实际上不是我非常自觉的选择,是市场选择了我,是市场选择了我这样一种表达,而不是我去迎合市场。这在有些人看来它是矛盾的,是很艰难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很自然的。”
不按常理出牌,又是李伯男的一大特色。从他挑选演员上就可看出,他的作品里,常常会启用一些业余演员来主演。李伯男认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戏剧是演员的艺术。而且,这也是一种戏剧的推广,可以和更多领域的精英合作,让他们认识戏剧。“非职业它不等于非专业,非职业你也可以是演我的戏。你就是非职业,因为你的职业是记者,但是不意味着你不专业,你可以有登台的水准,所以无论是不是职业演员,只要具备了登台的素质我们就可以考虑了。”那些不那么浮躁的人,那些对戏剧还有一些追求和理想的人,会首先进入李伯男的视野。
与戏剧相遇
李伯男大学的专业是制片管理,后来因为“单纯的职业选择”去学了话剧导演,虽然当时此心非彼心,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那一段过往,确实是“命运把我推到了戏剧面前”,“我四五岁的时候就登上过舞台,幼儿园的时候就表演过节目。我就读的学校环境相当于皇家园林,里面有个先农坛,是皇帝观耕的地方,有汉白玉的围栏,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我就在那个上面给同学和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说评说。后来选择了读戏剧学院,我觉得是命运的合理安排,帮我找到了释放自己和追求自己的方式。”
“我家人是搞体育的,完全不搭边,但是我觉得我们家人都有文艺细胞,因为艺术或多或少要有点天赋和后天的训练与勤劳。”那些天赋里面,李伯男总结,其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易感,即人要容易感动,“如果作品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就无法去感染别人。还有艺术感觉、个人必要的修养,以及方方面面的素质。这些综合条件可能只适合在这行里干下去了,比如,做戏剧的人可能就做不了生意,也无法胜任其他的工作。生命赋予你这样的可能性,也只能干这个。”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8640215.jpg认识到这一点,几经辗转、几经沉浮后的李伯男,才开始在戏剧的世界里义无反顾。
2004年,李伯男排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部话剧,故事的主人公跟他自己的经历颇为相像,为此,他还索性将这部话剧取了一个有些诗意的名字,《与戏剧相遇》。“这预示着我的起点,此后,就再也没有干过别的,一直坚持了下来。”在此之前,李伯男曾拍过纪录片,做过影视故事片。
2006年,《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大获成功,随着它在戏剧市场上的风生水起,李伯男渐渐脱颖而出,随之而来带给他的,是更多的名与利,以及更多的机会。但他始终都过得很纯粹,“我确实还有别的机会,我都没有让自己受到诱惑,包括影视剧和其他的可能性。这么多年我还是停留在戏剧的舞台上去创作。戏剧给了我很多,我的生活也逐渐是一种戏剧的生活方式,我对戏剧一直很感恩,我也长存敬畏。所以,未来,我还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名利是把双刃剑,给你什么,不给你什么,送你多少,就拿走多少,从来都是对等的。越来越大的名气当然也给李伯男出了不少新的课题,“关注我的人越来越多,随之的会有很多的代价,给自己的课题是更纯粹的去面对戏剧,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本分去投入创作。戏剧毕竟是小众的艺术,虽然现在慢慢正逐渐走向大众化,有它的瓶颈,不像电影,有那么大的受众,某种程度上来讲,戏剧创作者是相对孤独的。所以戏剧导演更应该沉下心来,去完成一种戏剧追求。”任何时候,都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无疑是李伯男戏剧生涯中的点石成金之作,也是他事业的一个里程牌。《胡来》演了五年,演出了上千场,它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过中国多个大中小城市,李伯男说,这也是现代戏剧工作者的一个使命,希望戏剧能辐射到更多的地方,“给更普通的观众看,让更多的人喜欢戏剧,我觉得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责任。其实,中国有这个土壤,我们跑了很多小城市,他们没有戏剧的氛围,但是观众都特别能接受。”
在可以预想到未来里,李伯男士希望能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演出场所,有稳定的观众群,“实现这个愿望的时间可长可短,但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我对戏剧很看好,只有身临其境走进剧场才能感受他的魅力,而且他的魅力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衰老,永远不会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