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晶
图\强视传媒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7695325.jpg
80后的杜淳,粗粗一看,缺乏特色,忧郁不及刘烨,英俊不及黄晓明,霸气不及邓超。但是就在这短短几年间,借着《大旗英雄传》、《51号兵站》、《爱无悔》、《敌营十八年》等片,他的人气越来越高,喜爱他的观众也在悄无声息地不断壮大,到了央视2009年开年大戏《走西口》中,他骤然成了关注的焦点。虽然他承认自己的演技是“学院派”,中规中矩,但是在纷繁乱世中,他所演绎出的沉稳坚毅,以及默默守护爱人的深情,恰似一棵坚实的树,让人安心。名声大振之后,杜淳感叹,“我得到了被认可的成绩,我实现了自己的小小理想,我感受到了通体的美好。”
年少时标榜另类
采访时,杜淳正结束《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当天的拍摄,炎炎夏日下,杜淳显得有点疲倦,“这样的戏相对没那么累,起码还有时间睡觉,起码还能回家。以前赶戏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是常有之事。”杜淳笑笑。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是一部反映当代年轻人情感生活的青春励志戏。杜淳不仅要与马伊琍与董璇上演三角恋,还要和自己的长辈进行内心较量。这个角色和杜淳之前饰演的红色剧、年代剧、古装剧相比,更加充满了时代气息,角色的生活与杜淳本人也比较贴近。正如杜淳自己所说,“他们觉得我生活里就是这样一个人,挺丰富多彩的,为什么老演一些要‘端着’的角色,邓家齐这个角色比较还原我生活里真实的状态。”
虽然生活背景相似,但人物性格与杜淳又完全不同,不过他也出现过这个角色相似的生活体验,虽然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可是很多时候却还是像个孩子一样,这可能跟母亲一直以来的照顾有关,剧本写出了这一代人的一个共性,使他也有了另一种体悟。“生活中也会和所有的父母子女一样,有冲突有碰撞。”比如父亲杜志国就迫切地希望杜淳现在就给他抱个孙子;而他的母亲却表示作为一个男人要以事业为主,先立业再成家。
在父母之令上,杜淳的态度反而比较随性,“我觉得真正当你遇到的那天,你就知道时候到了,可能那时候遇到了,也就把自己终身大事解决了。如果真的遇到了,也就不会放手。”
言谈之间,杜淳不苟言笑、自信满满,给人很硬朗的大男人的感觉。
很多人根本看不出杜淳还只是80后的一代,因为他的眼睛里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稳重。噪杂的剧组里,杜淳总是最深沉的一个。他最常见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若有所思。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年少轻狂过、慌乱过。杜淳也有过一段无处安放的青春。那时候,像很多不谙世事的少年一样,杜淳喜欢标榜自己的“另类”——留长发、戴耳环、穿前卫的时装……一到周末,他就会和一帮同学在学校周围逛荡,走起路来晃晃悠悠,还时不时地吹声口哨,发出几声尖叫,典型的一个“叛逆”少年。
一次父亲杜志国利用到北京拍戏的间隙到学校看杜淳,正巧杜淳和一帮同学往校外走,见到儿子的穿着打扮、形态举止,杜志国非常吃惊,赶紧把杜淳叫到一边,表情严肃地对他说:“爸爸妈妈送你到这儿来读书,你怎么能这样,把心思都用在了这上面。你现在是学生,小小年纪应该用心学习、刻苦练功。”谁知杜淳看了父亲一眼,张口不屑地说:“大家都这样,又不只是我,干嘛大惊小怪的。”结果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最终不欢而散。
这一段青春的过场,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问杜淳,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你认为最合适的办法是什么?杜淳笑着一语道破,“还是得让着点!”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7641460.jpg以前一年两个剧本,现在七八十个
杜淳这个名字,已经和《走西口》里从败落家庭出走闯荡,然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少爷田青,《敌营十八年》、《虎胆雄心》里英俊潇洒、感情纠葛不断的地下党员江波,以及那张黝黑的脸但儒雅、内敛的个性,一起为人熟知。
成王败寇的演艺圈,优秀的人很多,但最后能“出来”的却没几个。“当年我们班的同学现在红了的也就我和姚晨,有的同学甚至已经转了行。”他含着润喉片,声音有点沙哑。
杜淳2003年毕业,之后一两年正赶上“红色电视剧”转型,开始启用年轻演员。此前的“红色剧”大多是中年演员的天下,观众渐渐审美疲劳,急需有新鲜面孔“换血”。但演艺圈同样帅气的“适龄”面孔不少,凭什么非选他这一张?杜淳戏谑地用手摸摸下巴:“我长了一张地下党员的脸,让人看到我这张脸就不会有什么歪念。”如果脸也分类型,他一定是“沉稳型”的,但沉稳中,又不失时尚、优雅、霸气的特质。
“我不想把红色人物演得那么旧、那么乡土,我用我们这代人的思想来理解这些角色。”杜淳对每部红色剧都努力揣摩,试图注入自己的理解。“比如那个时期人的言谈举止,看老的纪录片就会发现,当时人的动作都偏快,走路、跑步,包括挥手,都特别利索,感觉像现在生活的一个‘快进’,我们现代人一定不会那样说话、做事。”
于是不久,“新一代红色偶像”的称谓呼之欲出,杜淳认为,这也代表一种肯定,虽然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偶像,“被称为红色偶像也挺好的,起码在一种类型的电视剧品种里已经小有作为。不过我觉得我不是偶像派,脸只是外壳,人需要的是内在世界的出色,如果只是外在,那不如去欣赏漫画人物,他们更帅。我觉得演员最怕的是,提到名字的时候,想不起作品来。所以有机会就一定要把握,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尽量将这个方向做到极致以后再去想其他的事情。”
杜淳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选角色、市场定位、未来方向,他基本上都是自主决定,不由人左右,“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今年该做什么,明年该做什么,我都有自己准确的判断。我希望现在能多演戏,我这两年希望能寻求一种突破,没准把这个帽子摘下来,变成另外一种状态了。演了那么多红色戏,我觉得自己该变一下了。”杜淳一直在期待一个既让大家喜欢又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的角色。
出道这些年,杜淳庆幸自己的热情一直都还在,还没被岁月磨掉棱角,“只不过人的想法和状态都不一样了。现在毕竟年龄也大了,那时候没有选择的权利,有剧本就去演,一年最多一两个剧本。现在可能一个月之间就有十个,一年能挑七八十个剧本。好演员永远受益好剧本,如果孙红雷之前不是有那么大的名气,《潜伏》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也不会去找他。”
我还没沾上父亲的光
上阵父子兵,在最近的一次是《走西口》里,杜淳都已经记不清和父亲杜志国是第几次合作了。剧组,俨然成了他们临时的一个家,“可能在剧组比在家见面的机会还多,回到北京,想吃顿饭都很难。他把全套厨具带到横店剧组,自己做饭。我觉得这种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也坚持自己生活追求的习惯,真是太伟大了。我如果和他恰好在一个地方拍戏就会很有口福。”
一直不被父亲看好的杜淳,如今,在自己的领域里风生水起,这也是令父亲感到骄傲和意外的地方,“做这个行业的话,很少有儿子能超过父亲的。我父亲现在还挺高兴的,他觉得我超出了他的预想,而且是比较快的超出他的预想。我一直都希望做得比他好,可是09年我一下子超过了他,且超过了很多,所以他很高兴。”
子承父业本不足为奇,但对于杜淳而言,在表演这个领域,子依附父反而适得其反,“到今天为止,他没在表演上给我任何一点的指导或者建议。我怕越指导越差,我不想成为一个小杜志国。我接他的班,这样的话,我一辈子就完了。虽然是他儿子,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如果拿一个角色让我父亲来辅导,那不如要他来演好了,演出来的全部都是他的理解,全是他的表演方式。我跟他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人们也许都联想不到我们是父子。”
所以,到今天为止,杜淳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没沾过我父亲的光,包括第一个角色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也许有人质疑,但是确实如此。”出现质疑之声的时候,杜淳坦言,也做不到心平气和,“会生气吗?”“会!”杜淳如实说。
更令杜淳哭笑不得的是,“有时候有些节目也特奇怪,指定要我们俩。因为做得太多了,翻来覆去就那点事来回说,说得我都烦了。连我助手都烦了,下次再邀请的话,直接叫我助手去说就可以了。”
“我挺能理解张默的,他生活的光环之下的压力更大,比我狠多了。估计近十年他是摆脱不了了。我觉得跟谁是你父亲没有关系,演员一定要会演戏,我不可能脸上挂着是谁的儿子在演戏。观众只看你会不会演戏。别人几千万的投资不是叫你去玩的。你得为这个角色负责。”杜淳认为,演戏和做人一样,一定要求得其正,谋得其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