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电影程青松娱乐 |
分类: 《星库》每期精选文章 |
文\林晶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7595388.jpg
程青松
《青年电影手册》主编
就职于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创作中心,担任专职编剧
从2002年起至10年担任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总撰稿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总导演
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大学生电影节dv竞赛评委
一位法国外长说过,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
中国的电影是不是也如此?
程青松说,电影必须从文化根源上去反思,反思之后才会出现好作品。
在代际划分愈演愈烈的今天,也许,只有消除“代”的界限,中国电影的“春天”才真正来临。
命名是一种很短视的行为
记者:《80后》导演李芳芳被命名为第七代导演,代际概念再一次来临,对此,你持什么观点?
程青松:我反对,我觉得没有第七代,以前只是约定俗成。研究电影史的人都知道,把张艺谋、陈凯歌划分为第五代,只是一个美学的概念,他们的电影很注重影像和荧幕造型,因而把他们归为为第五代美学,是一种开创性的,他们跟以前的中国电影差异很大,命名为第五代而已。就像法国的新浪潮电影,他们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还有,二战以后,意大利的很多导演不再搭豪华的景,而是转去街头拍街景,这就诞生了新现实主义,这也是一种美学观,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
记者:有没有可以值得探讨的东西?
程青松:其实每一个人的电影是不一样的,姜文的电影就深入到历史里去了。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开设的“青年导演论坛”时,我主持了“女性导演论坛”,当时有个人就说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是艺术片导演,你可能要求自己和任何人不一样,你才能成功。”说到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概念时,他说他从来不鄙视商业片,但是商业片是要求所有人都喜欢看,是要赚几个亿的,只能降低标准,要让老少咸宜,所以从美学上来说,就是不一样的。新浪潮是在电影语言上很个性,创造了很多经典,比如《广岛之恋》、《颠三倒四》等等。新现实主义是尽量接近日常生活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美学观念,包括德国电影,美国的新好莱坞与旧好莱坞电影,这些都有他们产生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7544241.jpg中国大片缺乏价值观
记者:你了解到的中国电影目前是个什么状况?
程青松:像《漂亮女人》,这样一部商业片,我们看到了一些美国价值观的折射。这就是国外商业片高级的地方。而我们的商业片,我们看不到这个时代的真言。我们的商业片还属于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观的阶段,也没有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一些追求。《非诚勿扰》那个电视栏目暴露了年轻人现在拜金的一面,那么明显那么赤裸裸,我们的电影还没有这样的东西出现。《非常完美》也只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它没能像林奕华的话剧《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一样反映现在白领拼命向上爬的状态。徐静蕾的《杜拉拉》也是如此,如果多一点白领的森林生存法则会更好一些。我们的商业片很缺这样的东西。电影除了是商品之外,它终极需要的还是文化上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去了解当下各个地方的人不同的幻想和现实,但是中国的电影,很难看到,2010年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中国电影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记者:有无深层次的原因?
程青松: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的挤压,所有的人都在往“亿元俱乐部”看齐,这好像成了衡量电影的标准,其实如果一个电影透了两千万,卖了五千万,那也是很好的。电影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现在电影的小厅都放一些大片,院线只注重大片。也许到最后观众都不看了,既破环中国电影的生态,又导致观众去消费外国进来的大片。这样下去,我们只会更加拿不出竞争力的东西。
记者:有什么解决办法?
程青松:其实都会有压力,电影市场有压力,创作者自己也会给自己压力。我觉得文化总是向前发展的,虽然也会出现停滞的状况,但是一旦压抑太久,一定会有迸发的一天,总是会有各种力量在综合着。现在还处于一个相对压抑的初步阶段,我们也别期待一两天能建立一座长城。
记者:和世界电影的差距有多大?
程青松:差距大了。如果不保护的话,会戳伤行业人的积极性。就像如今的唱片市场一样。希望国家的政策和氛围有些改善,电影要分级等等。我们的大片在国外都没人买,因为还够不上世界大片的水准,忽悠我们的中国大片,实际上没有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