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晶
图/受访者提供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61046653.jpg
祁又一:新浪娱乐摇滚频道主编、知名乐评人,2005年“葛根塔拉草原音乐节”新闻官,2007年7月与摩登天空组建唱片厂牌Ludi。2004年担任“迷笛音乐节”新闻官至今、2004年组织“小朋友的偶像par”系列演出至今,目前已近20场。
至今,祁又一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音乐节的情景,“2002年的迷笛音乐节,当时还在上大学,跟女朋友一起去玩,慕名前往,那时真是喜欢摇滚乐。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跟我很像的人,我记得当时我的鞋被踩掉了,后来我又举着自己的鞋到处扔。第一口尝到的蛋糕总是最好吃的。”现在想来,祁又一都忍不住喜上眉梢。
走品牌发展之路
当爱好变成工作,参加音乐节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祁又一坦言,听音乐的成分反倒少了,形式已大于内容,“所谓音乐节,实际上就是一个以音乐为载体的游园会。像一个大Party,大家一块晒晒太阳,打打牌,在创意集市买买东西。以前觉得那些乐队是天外来客,觉得他们的人生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后来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台下的真实状况后,就少了许多猎奇心理。”比较令祁又一欣喜的是,每年的音乐节,他都会看到一种进步,“每年我都认为是历史上最好的一次,而且现在音乐节越来越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一定会有进步。”也势必会经历一番大浪淘沙的过程。
“从05、06年开始,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当音乐节开始盈利之后,一定会有许多外行投机商过来。我觉得这是不得不存在也一定会存在的东西,去伪存真的过程不可少,最后留下的就是品牌效应的东西。有很多外行执行能力非常强,没准他们也能成为新的品牌留下。我国摇滚乐领域本身掌握的社会资源有限,急需外界的输血。应该说,自从迷笛音乐节产生盈利以来,瞧准这个领域的各行各业的人便如过江之鲫。”
真正走入商业以后,被误解误读过的中国摇滚,一定会以崭新面目示人,“脏乱差是摇滚乐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到那时,脏乱差一定会被隐藏掉,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定是光鲜亮丽的部分。六七十年代,摇滚乐在国外也是个奇怪的东西,在一个主流的价值观来看,那时候二三十岁的人现在都五六十岁了,摇滚乐也渐渐发展成了主流。我国也需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以后的摇滚乐一定是中国主流音乐的一部分。”
拿回对音乐节的媒体监督权
小说《双城记》的开篇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中国摇滚乐来说,也是如此,“摇滚乐发展的22年间经历了种种大起大落风风雨雨,此时此刻你身处的这个时期,是中国摇滚乐最好的时期。我觉得现在中国真正的艺术家全集中在摇滚圈。”祁又一不止一次地向人这样说道。
得出这样的结论,祁又一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支持,“最简单的一组数据是北京摇滚乐livehouse是历史上最多的,每周末看演出的人也是最多的,现在真的有人花钱买票去演出,这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明。我觉得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只要照此以往发展下去就没问题,因为这个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你能直接看到看演出的人越来越多。像高晓松那么有商业头脑的一个人,他之前半年在运作一个演摇滚乐的livehouse连锁店,说明从商业上是具备可操作性的,他做了很多调查。现在有很多新建立起来的livehouse,背后都有很大的投资。”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摇滚乐的创作水平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这是很多人都很疑惑的事情,但是真的要好。”之所以我们不觉得,原因很多,祁又一分析道,“我们这些从业人员的工作没有做到家,但这跟艺术家本人没有关系,很多艺术家是非常成功的,只不过是环境所致,比如在崔健时代,所有人都希望用音乐尤其是摇滚乐这种形式找到一个通往西方的出口,他们突破了壁垒,契合了时代的要求,所以所有人都去听他。魔岩三杰时代,有了外资的引进,突然有了比当时内地流行音乐市场更好的背景支持,其实当时魔岩三杰幕后的制作和经营团队比当时流行音乐所得到的条件要好得多。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音乐版权问题不够明朗,唱片行业日趋低迷,
IT的介入打乱了原有的市场规律……这些问题已不可更改,未来中国摇滚乐可能需要依托各种演出挣钱发展,比如音乐节和livehouse。祁又一觉得,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媒体的态度,重新拿回媒体的监督权,显得至关重要,“音乐节照现在这么发展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媒体,以前我们的音乐报道全都是支持,因为这是一棵脆弱的小苗,想要茁壮成长,首先需要支持。现在这个行业慢慢发展起来,我们要重新拿回媒体的监督权,去其糟粕。”
在某种程度上,非议多也是一种关注,“以后骂声会越来越多,但不代表他们真的办得糟。实际上迷笛最初的几届音乐节也不甚理想,我们之所以指责一些音乐节办得不成功,是要拿回媒体监督的权利,之前我们放弃这种权利,把它作为摇滚乐的一部分来讨论,现在我们得把它作为一盘生意来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