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投资者难以做到低买高卖
(2010-11-19 22:25:10)
标签:
杂谈 |
每当市场出现大跌,投资者总是采取卖出的动作,特别是遭遇类似重要的支撑线被跌穿时,就会更加引起大幅度的下跌。例如,周一上证指数逼近年线反弹,但是周二却出现大幅度下跌,并跌破年线。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采取的策略都是卖出。相反,当时股市上涨时,买盘却越来越强劲,追涨的资金也奋勇向前。
巴菲特说,股市下跌对我们是好事,我们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购买更多的股票。这似乎是说,巴菲特喜欢在股市下跌时购买。在记叙巴菲特生平的一些投资案例中,也可以看到他确实是在履行当别人恐惧时的贪婪。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是遵循着股市投资的基本法则,低买高卖。而在我们的投资实践活动中,却很难做到,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越是有经验的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越能够控制风险,敢于割肉,而在上涨中敢于追涨停板,很多媒体披露这些敢死队的行为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在操作。
更多的投资人是技术分析学派,均线是他们研究和决策的最基本的技术参数,如果均线排列良好的趋势向上,他们认为这个趋势会继续延伸下去,因此,适度的追涨在趋势中就没有风险,且能够获得后面上涨的资本收益。相反,如果趋势开始下行,导致均线出现调头向下,特别是长期均线位置,就是手中持股处于亏损情况下,也要敢于割肉出局。
投机交易者,包括著名的杰拉尔德·M·勒伯在其《投资存亡战》谈到了许多如何根据市场上涨的变化继续买进,而在出现下跌情况下止损卖出的观点和技巧。杰西·利维摩尔在其回忆录和有关交易技巧中也提出了与勒伯类似的方法和观点。
而越来越多的技术分析师和交易软件分析师发明的分析工具也都是K线和资金流向来分析决策,因此,即使一个按照基本面因素来分析买入和卖出决策的投资者,除非交易之后很少看盘,否则也会被这些价格上下的波动而推翻自己的判断,毕竟对一个公司的估值除了可量化的财务数据分析之外,更多的要做未来的预测,以及公司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定性分析,在股价大幅度波动中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忍耐下跌带来浮亏。如果你不能够坚持自己基本分析的结论,就会不自主地跟着市场先生的报价,在股价向下波动时减仓,但你并不想放弃该股,只是指望暂时回避这个下跌,而是想在一定的价格下再买回来,一旦拥有这个想法时,你就从一个基本面投资方法转向了技术交易方法,这时技术分析的知识就告诉你,当出现连续阴线时,继续出现阴线的概率会更大,因此应该继续割肉,相反,当你出来后,发现市场先生情绪又高涨起来,开始给出阳线,如果你不愿意追涨,他将继续给出阳线,这时按照技术分析方法,次日出现阳线的概率将会增加。因此,你开始买涨,其实,非常多的时候,如果你采取这种交易策略,往往是卖的便宜,买的贵。
我相信,任何一个交易者都有过非常漫长的这个经历,什么叫真正的止损和追涨一直会困惑着投资者,你越是贴近市场,越多的技术分析师和股评师会告诉你更多的类似的交易信息(噪音),直到你不敢交易为止。
我经常想,为何这些分析师自己的账户不拿出来看看,他们自己是否能够做到逢低买入,逢高卖出吗?为什么他们发明那么多的分析指标和工具,不留着自己发财,而要拿出来使劲吆喝卖钱呢?如果你真的将他们的账户拿出来,相信不比你自己的好。
巴菲特将其老师格雷厄姆发明的市场先生的寓言教育投资者,不要受到市场先生的影响,而应该在市场先生犯错误,包括情绪极端低落时买入,在他情绪高涨时卖出。这时启发我们不要随着股价的节拍而动。只是投资者很难分辨市场先生的情绪到什么时候是极端了。我们认为,辨别市场先生的情绪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要知道自己的股票的真正价值是否被高估,是否已经失去了成长的要素,只要这个要素存在,就不会受市场先生的影响,敢于在下跌中买入。
知者不易,知而行者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