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基金投资的话题

(2009-01-02 11:42:16)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
年关之后,对于基民来说,关注基金的业绩排名来选择他们的理财选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根据银河证券发布的《银河证券发布2008年度基金业绩榜单 <http://www.cs.com.cn/tzjj/02/200901/t20090101_1704682.htm> ,偏股型基金能够有-40%的年收益率就是优秀基金了,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平衡性或者配置型的基金收益率也都掉到-40%以下,实在让基民们感到伤心。如果前一年投资的回报超过80%,至少两年的投资没有损失,关键就看2009年的表现了。
查看基金表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部分基金在这一年的熊市中几乎没有有效减仓,08年三季度报告,很多基金基本保持在70%左右的持仓,只有华夏大盘精选表露出收手的痕迹。三季度该基金的股票持仓只占57.32%,半年报披露股票持仓只有50%,因此,有效控制仓位是赢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相比较,同样是上投摩根的两只优秀基金,上投阿尔法三季度持仓仍然为73%,全年收益率为-46%,还不算落后,排股票型基金的第19位,而中国优势二季度股票持仓为90%,三季度股票的持仓仍有88%,这种激进的牛市满仓手法,使得该基金全年的收益率为-57%,排名110位。

持仓的高低代表了基金团队对未来的看法,更要看经理人的执行力,因此,即使过去是一个优秀的基金,观察基金团队的变化比看持仓更加重要。

上投摩根曾经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几年前的业绩一直很突出,但是,近两年连续出现团队管理问题,包括投资总监吕俊离开,唐建老鼠仓事件,及其最近督察长跳槽至中欧基金,又有传说总经理将离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原来表现突出的,由吕俊主掌的上投中国优势也在08年一路直下,最终排名至110位。因此,研究基金,或者选择基金就如PE或风投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必须把分析和判断团队放在首位一样。

上投摩根公司总经理王鸿嫔在其博客中谈到了相关问题,她认为《制度比人更重要》( 源文档 <http://mandy-wang.blog.sohu.com/104770702.html> ),如何理解这个变化?我们也许可以查找一下基金经理变化来进一步分析,看看基金经理的流动性到底有多大?以及对基金产品的影响。

那么,究竟基金是否值得长期持有?上投摩根北京部总经理余楠的博客记载道:

上投摩根的第一只基金中国优势,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其间经历了很多故事、变化和起落,包括04、05年的市场萎靡下跌、06、07年的市场大涨、08年的全球大跌,不仅光荣地创造了06年前后的业绩空前辉煌(06排在当时所有股票型基金的第三位),也遭遇了08年的业绩平民化。四年多来的起起伏伏,让不少投资人对这只基金时爱时恨。前两天我参加一个活动,碰到一位陈先生,他是上投摩根的第一批投资人,自2004年9月中国优势发行时就买了该基金,一直持有到现在。他非常认同“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说法。他认真地为我演算了这些年来他投资中国优势基金的情况。如果2004年9月15日中国优势成立时投入1元钱,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国优势的单位净值为1.7211元,自成立以来的累积净值4.3411元,经过4年多的投资,1元钱生出了2.62元分红,按现金分红的回报率是334%,年化回报率约为44%;如果选择红利再投资,虽然08年市场下跌造成再投资收益不如现金分红,但自成立以来的累积回报率仍为250%,年化回报率也能达到约36%。陈先生坦言,“中国优势基金的业绩有特别风光的时候,也有业绩下滑的阶段,作为投资人,既经历了热血沸腾阶段、也经历了提心吊胆的阶段,但如果长期看来,找到一个年平均回报30-40%的理财品种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了。”经历这么多的市场变化后,面对投资,陈先生已经平静多了,“所谓生活方式,确实需要长期认同,在市场过热和过冷的时候都更要保持冷静,慢慢习惯和体会。”( <http://nan-yu2008.blog.sohu.com/>)

假如吕俊仍然执掌着中国优势,我们不知道中国优势是否会给基民们一个好点的交待。但若我们坚持定投策略,相信定投的优势,相信长期投资的故事,又假如大家一致的观点成立,09年上半年或者是一季度,是影响中国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段,这个时段或者是一个地位的时段,许多券商的研究机构把2009年的低点判断在1200点-1300点,这个时候不是最好的再投资时间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