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彼得.D.希夫和约翰.唐斯合著的《美元大崩溃》,用通俗的语言,从经济学和货币理论解释了当今美元面临的处境,认为美元随时都可能跨下,而人民币将会取代美元成为世界性的储备货币。
书中用中美两家不同的消费生活方式进行比较,说明了坊间传述的美国消费文化和中国的节俭文化。例如,史密斯一家都失去了工作,为了维持先前的生活方式,开始借钱度日,这样史密斯一家会一步一步地陷入债务泥潭,但是,史密斯一家仍然这样维持下去。相反,一家陈先生的家庭,非常节俭而勤劳,并不断积蓄。这两家人谁生活得好呢?外人看,显然是史密斯一家过得潇洒,富裕,而老陈一家过得艰辛,老了才慢慢消费。
按照目前许多70后和80后的人来说,应该向美国人那样,敢于提前消费,才是得到了享受,节俭到老时得到了什么呢?前段时间,我的一个非常富有亲戚来看我,也说起这个观点,说她的儿子不断向她灌输这个思想,改变了他们夫妻,所以她们也非常敢于消费。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很接受这个观点,但是在月供房贷的日子,总是掐着钱数日子,一直为借贷生存忐忑不安。就个人而言,如果你有稳定的收入和职业,也有很好的信用记录,那么你可以借钱消费,如果一旦不测呢,难道要让儿孙来背着负债接着还吗?
希夫说道,就消费而言,要么选择生产,要么选择借贷。如果选择借贷,无论在数额上还是时间上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补充亏空的积蓄和重建生产制造基地不仅需要漫长的过程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美国就是一个没有储蓄,也失去了制造业,不参与生产,而是不停地消费和借贷的国家。希夫又用一个通俗的农场主的例子说明了美国目前缺乏制造业,依赖于服务业,并长期拥有巨大贸易赤字的产业结构的后果。
种植苹果的农场主琼斯先生只因为由于欠白条获得张先生的橙子,就以此不断开始打欠条,最后把自己的农场变成了高尔夫场,从生产转为服务业,他的白条也因为外表看似富裕的高尔夫球场变得具有信誉,可以和其他人交换。当大家突然发现这个欠条原来不值钱时,越来越多的人归还欠条,琼斯失去了信誉,也将失去高尔夫球场。想再次生产苹果时,已经没有生产的技能和能力了。这个例子把美元的形成和归宿道白了。
可见,制造业日益强大的中国,仍将会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经济趋势难以改变,只有当本币升值到相当程度,才会转为生产本国消费,投资中国任然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