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桂林漓江阳朔西街20元人民币 |
分类: 图文神州 |
虽然是重游漓江,但是亦有收获。比如第一次听说“漓江”这个名字的由来……
漓江与湘江都是发源于桂北地区,两江相离分流,据说,“湘江”和“漓江”这两个名字,正是在“相离”这两个字边分别加了个水旁而得来的。
“九马画山”是漓江上的著名景观。据说能从这面岩壁上看出九匹骏马者,有状元之才。俺看了半天也只能看出两、三匹来,但好歹不算是文盲了,甚是欣慰:
漓江的景色不仅与“才”有缘,也与“财”有故。从钱包里找出张20元人民币来,对照纸币背面的图案,看看这幅画面,是不是很相似?
十年前来阳朔,竟然对西街没留下什么印象,看来那趟算是白来了,因为当地人说“不逛洋人街,等于没到阳朔来。”
在我去过的有限的国内景点中,在“国际化”方面搞得比较到位的有两处,一个是云南的丽江,另一个就是漓江边上的阳朔。
其实分析一下这两个地方不难发现,吸引“老外”们扎堆儿住下来的条件就是两点:美丽的自然风光加上浓郁的东方民族文化。
文化是“活”的,真正的文化在窄街陋巷里也能生机勃勃、活色生香。相反,那些假古董、假文化,即使弄得再宏伟、再光鲜,也毫无生气。
我对阳朔西街的印象比桂林的“两江四湖”更好,就是因为感觉这边更自然、更活泼,不像“两江四湖”那么矫情、那么假么三道儿(关于“两江四湖”,另见拙文《桂林的“面子”:两江四湖》):
漓江的山水,在阳朔这一段也美到了极致,要不怎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呢?
走出喧嚣热闹的西街,迎面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别说对异国风光与文化充满好奇的“老外”,就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老中”,也恨不能把家搬这儿来住了:
我很反感现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的破坏,同时也反对把已经被破坏的古建筑再又新又假地恢复起来。恢复出来的古董也是假古董。但是我支持新建筑保有传统文化元素,并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保持传统民族特色、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从这两点上来说,阳朔这座山水小城建设得很不错:
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经济,与花费纳税人巨资、涂胭脂抹粉儿挣“面子”,完全是两码事。阳朔西街的经验值得其他旅游城市学习,尽管这里的商业化气息有些过浓:
如今游阳朔,有个新的旅游项目必须去体验一下:观看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
票价不便宜,具体价格记不清了,好像将近200元,不过观众很涌跃,每晚两场,每场2000个座位,场场爆满:
舞台就是青罗带般的漓江水面,背景就是碧玉簪般的阳朔青山,参加演出的全部是附近几个自然村里的农民、渔民:
演出好不好看另说,至少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民生工程”。对本地的老百姓来说,《印象刘三姐》比桂林那边的“两江四湖”来得实惠,因为每晚来参加演出挣到的“出场费”可能比他们劳动一天的收入还要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艺谋导演和阳溯旅游文化部门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堪称一项“德政”:
(本文中配发的照片全部为手机拍照,效果有限,诸位将就着看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