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毫无疑问,《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作为今年好莱坞市场的收官之作,它所背负的期望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是继《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后时隔10年的回归之作,也是迪士尼斥40亿美元巨资收购卢克斯影业后推出的首部星战电影。三十多年前由乔治·卢卡斯创作的《星球大战》三部曲不仅改变了一代观众与电影人,更让后世推出的无数科幻电影有了它的影子,因此导演J·J·艾布拉姆斯(J.J.Abrams)所接下的这部影片,应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之一。
因为比起前一个在他执导下起死回生的经典科幻系列《星际迷航(Star Trek)》,纵使《星球大战》有着公认令人失望的前传三部曲在先,但面对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为经典的科幻IP,《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理所当然地被全球粉丝们寄予了巨大的期望。因此在执导的过程中,艾布拉姆斯也坦言每一个决定、每一帧画面都值得被反复地分析再讨论,而最后的成片也没有让人失望,导演非常完美地诠释了星战系列的核心思想,并将那些为人熟知的各种元素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片从编剧劳伦斯·卡斯丹(LawrenceKasdan)颇有星战“原味”的剧本,到韩索罗、楚巴卡等经典星战角色的回归,再到星战系列一贯的“坎贝尔·约瑟夫神话”式叙事剧情结构,再搭配上配乐大师约翰·威廉斯的经典旋律,甚至特定场景的构图与镜头移动,都处处充满着对旧三部曲的思念与致敬之情。这份思念除了值得让系列影迷回味再三,更让人感受到系列的悠悠历史,以及这来自遥远宇宙,让新旧观众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深厚魅力。也因此,《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做为新三部曲的开端,让人感觉更像是旧三部曲的延伸,努力但还未能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个性与故事走向。
就剧情而言,本片想让观众重新审视一个经典的问题:先天本性与后天教育,这个生物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在影片中得以完美展现,不论你出身如何,暴风兵或弃婴,你都有重新选择的权利。这是一部铁与血、勇气与伤痛铸就的《星球大战》,被屠杀的村民,被遗弃的儿童让影迷认识到这部影片真实的一面,暴风突击队不再是量产的克隆人,他们是被洗脑的普通人,他们也是一群恶魔。当千年隼号再次启程,时而盘旋迂回,时而贴地飞行,千奇百怪的外星人,不管是用布偶道具制作,还是用电脑特效生成,同样都栩栩如生且不落俗套,影片中出现的每一颗新星球都令人印象深刻,仿佛你真的驾驶飞船到访过一样。
虽然本片长达2小时15分钟,但节奏明快叙事紧凑,演员们的表现也足够立体,牢牢抓住影迷的兴奋点,所以并不会让人觉得冗长。导演J·J·艾布拉姆斯向来以老派而细致的大型制作为人所知,本片也充分展现出他的优点—对巨幅预算的掌控能力、幽默感以及对经典的热爱,然而不时为了致敬而致敬以及强硬塞入的故事转折却显得有些突兀。例如千年鹰号与钛战机空中追逐的桥段,各种从前难以想像的镜头移动,让本片重新找回了这一系列特色,但大多数时候本片对于新的故事态度总是用“下一部再告诉你”草草带过,让新的角色与新的危机始终难以让人完全信服。
不过尽管本片入围了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特效奖初选名单,但为了让影片风格更贴近七八十年代的原版星战三部曲,导演采用了大量实景拍摄和微缩模型,尽量减少绿幕和CG特效的使用,甚至重启了摩洛哥当地几乎保存完好的1977年片场,力求拍摄出复古感的画面。全片的300多个场景中,大约有28个镜头为全CG制作,而它们也当然是由传奇的视效制作团队ILM工业光魔一手制作。事实上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领航者,英特尔也与工业光魔保持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工业光魔采用以酷睿微架构为基础的英特尔至强处理器进行创作和影像设计,以先进的计算机绘图技术呈现身历其境的体验。
有人认为自从《星球大战3:武士复仇》之后,有关星战的种种美好往往只留存于回忆之中,因为不管何时何地,《星球大战》都会是全球影迷的共同语言,这也让《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过度致敬纵然可惜,却也多少显得无可厚非。因为本片要做到的可不仅仅是“让人不失望”,它还肩负着“还债”的重任:它要抹去过去几十年里失败星战电影带给影迷们的糟糕印象,重新唤醒他们对于初代三部曲的回忆。谢天谢地,J.J.艾布拉姆斯以及他所领导的“反抗军”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