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期上映的《像素大战(Pixels)》就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众像素游戏明星袭击纽约城的故事,对于那些在8-Bit游戏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重新回归的不仅仅是那些充满廉价感的像素色块,更是属于他们的集体回忆。
本片由曾创作《小鬼当家》系列,被公认为是“最称职喜剧导演”的克里斯·哥伦布(Chris Columbus)执导,实际改编自一个两分半钟的热门网络短片。影片讲述30年前,NASA向宇宙发射了一枚“时空胶囊”卫星,却被像素外星人误解为地球对他们的开战宣言,于是派出“吃豆人”、“大金刚”、“贪吃蛇”等经典街机游戏角色进攻地球。无奈之下,当时的美国总统找到儿时玩伴——曾经的街机冠军山姆,并组成以他为首的街机高手团队来应对8-Bit像素外星人,承担起拯救地球的重任。
尽管《像素大战》看似只是一个将喜剧和动作元素相结合的科幻电影,但本片却留给了我们一些思考——通过新的世界观架构来打破既定的游戏人物形象,这对于日渐热门的游戏改编电影来说无疑是有所启发的。
例如本片中的吃豆人就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地球破坏者,通过其大肆破坏建筑和咬掉岩谷教授(原型是《吃豆人》创作者岩谷彻)手指的桥段来丰富形象,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下,观众显然很乐于接受这种改编。这是一种“老瓶装新酒”的形式,利用用户熟悉的载体完成新内容的嫁接传递。
由于此前的改编短片纯粹只是娱乐,所以并没有涉及游戏角色的版权问题,但《像素大战》是一部商业电影,使用了大量具有版权的街机游戏角色.
女主演米歇尔·莫娜汉曾半开玩笑地说,和所有游戏角色达成交易比任何一个演员都难。除了简单地开支票给很多游戏公司,每家公司都理解这个创意团队要做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并且买账也同样重要:“这是一道完全不同的工序,因为每个游戏角色都是巨星。”
导演承认《像素大战》要合法又创新非常复杂:“吃豆人是个大腕,大金刚也是个大明星,每个游戏都自认为是最棒的,他们在互相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的Vivid悉尼灯光秀现场,就有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创客们打造出一个3平方米的吃豆人灯光迷宫组合,他们既可以由现场观众控制也可以凭借内置的自动化程序运行。整个游戏都通过3D打印材料和可编程的LED照明组制作,通过2.4GHz网络和内置的微处理器进行图像识别。
该项目也是英特尔出资的“Game Of Drones”计划中的一员,随着创客运动正走在更广泛的道路上,作为科技界的老牌大厂,英特尔在这一浪潮中自然不会缺席。
有趣的是,《像素大战》在中国放映时也首次提供了“双屏”观影模式,只要在影片开始前下载对应App,每当片中主角和“吃豆人”、“贪吃蛇”等经典游戏角色对战时,手机上就会收到相关提示,可拿起手机屏幕和主角一起战斗,让观众融入电影之中参与剧情。
毫无疑问,像素文化并未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丧失活力,8-Bit像素现在也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从过去延伸到现在的某种时代印记。它代表着单纯的快乐以及无穷的想象,准备好在《像素大战》中迎接更多的像素入侵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