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知不觉间,从第一次参加IDF开始算,已经有14年了,两个七年之痒啊……
暴露年龄不算,似乎还没有很清晰的证据表明我去过多少次。每一次,不是主会场、分会场的听讲,就是拍展台、照产品。留影?似乎都没顾得上想过。晒纪念品?倒是有一件胸前绣着“英特尔开发者论坛”的T恤我很喜欢,穿了好几年,早不知哪里去了……
更要命的是,参会的连续性不好。记得我刚开始参加IDF那几年,每年在中国是有两次的,春季在北京,秋季在深圳。恰是我对IDF最痴迷的时光,有一阵总想,哎呀为什么秋季在深圳呢?我又去不了(非Intel跟踪记者,没有名额)。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深圳的会场在“五洲大酒店”,有一次出差深圳,坐车正好从五洲大酒店门前经过,我心想,要是IDF期间来这里多好……或者现在能进去看看也行呀!
那时确实还算young,专注于技术小天地。不像后来,开会就意味着专访,小会=有专访,大会=有好多专访,想想就头疼。
不过,真正惭愧的是,完全缺席的那几年,都是在北京举办的,我却没有去。
没去的原因倒不是不喜欢改成“英特尔信息峰会”这个名字(好吧,其实我是更喜欢原来的直译),就一个字——懒。2005年开始全身心的投入上一次创业,平常在亦庄的家里办公,进一次城不容易,熬夜写稿起晚了就不想出门。
那时给自己和合伙人Z君弄了IDF的门票,他以前没参加过,回来兴奋的跟我说:好有气势,比那个XXX大会强多了!可是我,连续两三年各种原因没去……这可能直接导致,几年之后一起拜访英特尔公司的朋友们,Z君介绍我说“广彬以前和英特尔接触不多……”我怎么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说到合伙人,我又想起第一次IDF之旅。当时我刚到《计算机世界》不久,下午在一个讲高速USB的分论坛上,后面有一位观众提了个与IEEE-1394相关的问题,我头也没回就替主持人反驳了几句……过了几个月,部门来了个新同事L君,一起搞机,很快混熟了。有天说起IEEE-1394,L君说“别提了,今年IDF上我问了个问题,有个脑残……”我说:你别说了,那就是我…#&*@%…现在,我俩合伙创业!
好了,我是来“回顾昨天,展望明天”的,不是来吐槽的,更不是来搞笑的……实在是提起IDF,就很容易想到合作伙伴,因为在我看来,Intel是生态圈经营最好的公司之一,几乎每次IDF都能证明这一点。
但是,在瞬息万变的IT(或许还要加上CT)产业,14年可以发生太多的变化,Intel在变,主要的合作伙伴也在变。前两天第五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博锐家族发布,看着英特尔副总裁、商用客户端平台总经理贾睿昇(Tom Garrison)在台上展示各种PC平板二合一产品,我不由得对旁边的老D说:单从硬件的角度说,有些产品确实比iPad MBA的苹果组合好,微软的Surface Pro 3也是一款不错的产品,但是……奈何大家不爱用Win8啊!
哎,刚说了不吐槽……其实我是想说,虽然已经下载了Win10的Technical Preview,但还没空折腾,希望下周召开的IDF能让我改变看法。
回想起14年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IA服务器,现在的英特尔DCG(数据中心事业部)可谓形势一片大好。产业的变化是巨大的:一方面开放硬件、开源软件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服务器的下一个创新来自SoC”、在机架(Rack)规模重构服务器的RSA,英特尔涉足了太多的领域、CPU集成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因为硬件重构和软件定义,很多以往由硬件合作伙伴做的事情,如今英特尔都能自己做了;因为开源软件层出不穷,不能指望一两个大的合作伙伴(如昔日的微软)控场,英特尔在OpenStack、Hadoop等领域四处布局,今年Docker又火得不行……
在这个群雄并起、疆界不明的时代,经营生态圈,有经验当然是好事,要开拓更考验智慧。
我不敢期待太多,只求不再错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