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初级中学二)

(2022-04-04 09:32:07)
标签:

回望曾经

难于忘怀

同学情深

都在眼前

读书(初级中学二)

       功桥初级中学,虽然地处西边圩区。但是,这里是革命老区,乡情民俗淳朴传统。功桥的校风校纪同样严谨守业。学校里的各科老师对教学也都是一丝不苟,注重方法,讲究质量。每次全县统考或者单科竞赛, “功桥初中”的名次都是排在前列。

但是,作为一名学生来说,我总感觉我在我们的301班里头,矮人一截,低人一等。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人家。班上每回测验或者考试,自己的分数总是平平。总有着“欲追不上,欲罢不能”的着急焦虑。

印象最深的,每次考完试,教数学的王忠政老师总会把分数排名,用两张大白纸接起来抄贴在我们教室的门上,从门头一直挂下去。招摇显眼引来很多别的班同学围观议论。我许宗西的名字总在中档,或中档偏上一点点,我从不好意思去看白纸。白纸上那傲居榜首的前三名总是让陶德海、岳平惠、张安稳等几个家伙长久把持,我许某人再怎么努力就是挤不上去。每次考完试之后的懊恼沮丧,总让我的情绪低落一阵子。也许成天泡在一起的身边同学,未在意我内心的压力与苦恼。

上早读课的时候,大家都在认真背书,以防老师课堂上抽查点名,背不出来,木桩似的岂不丢人!可是董生、陶德海、章复初他们几个调皮鬼,竟在我们的身边七捣八戳,不停的嬉戏打闹,你想躲开他们都躲不掉。不过我有些好奇,我发现他们几个贪玩虽是贪玩,可对一篇新上的古文,只要拿到手,看上一两篇,就烂熟于心,而我往往念上十遍二十遍还结结巴巴。没办法比啊!看来我只有下更大的功夫。我自我安慰。

 那天,那几个家伙在打闹中,你一句,我一句,唱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开始,我以为是儿歌,是绕口令。后来无意翻书,才发现他们唱的是我们在后面还没上到的新课文《木兰诗》——老师还没开始上呢,他们竟然会背了。我惊呆了!我晕掉了!我啊,和这帮狗日的天才同在一个班级“同堂授课,同室比拼”,我哪辈子才能出头!

我有着绝望灰心的感觉。我不知道以后自己怎么去努力。我是个农村上来的孩子,农村的艰难困苦,我太清楚了,我现在的读书学习就是想着有朝一日逃离那种苦难。我想学好啊,我多想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嗖嗖地提上去,那样多光彩多荣耀。于是乎我暗暗地抄呀、背呀,门道玩尽了。可是学习成绩就是难以往前跨进。如果说我学得不扎实、未弄懂吧,老师讲的我似是而非也都会,可一到考试就露馅了,这里错了,那里也错了,最后得分不高。

我甚至感觉 “功桥学校” 太可恶了,竟给我这种人出洋相。它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几乎天天考试,把我“烤”干了、折腾得我喘不过气来;一点点自信心都没有了。更没有了学习的乐趣。

直到66年夏秋之交,文G妖风刮起,整个学校秩序给打乱了,不上课了,不学习也不再考试了。我似乎有些幸灾乐祸。因为“我的苦闷,我的抬不起头”让文G狂躁的“暴风骤雨”给淹没了。同学们整天成立这个战斗队、那个造反队,今天批判这个,明天批判那个。这个时候的我反倒乐在其中,逍遥自在。

……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前段时间,我与大洋彼岸的陶德海同学电话闲聊,聊到在功桥读书的情景。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学习主要靠认真,靠方法。我就有些纳闷了:我们就像一个妈妈养的孩子,在一个屋檐下,吃的是一锅饭,每天24小时泡在一起,你陶德海的认真、你的方法,我就在你身边我难道不知道吗?可以说,我许宗西用的方法、下的功夫可比你多着呢,可数理化各科成绩,为什么反过来差你一大截?

——在这里,我不是在为自己的“不进步”辩解。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就是要敢于客观承认: “人与人之间的天赋确实存在差异啊,缺少天赋的人后天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补救!”你想着“笨鸟先飞”吗?可人家的“聪明鸟”一扇动翅膀,就超到你前头去了。

……

功桥初级中学啊,那是我一生抹不掉的记忆。尤其对于我们如今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现在的事可能丢头忘尾,但是过去年轻时候的事情,则刻骨铭心。每次碰到功桥的学友,或者班上同学,我总是激动不已。往事啊,总会像潮水般的涌来,我们会有说不完话、聊不完的“功桥”往事。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五十六年过去了。

       人生的电影如果能够跨过时空回放——功桥学校围墙边的传达室,这时候那熟悉的闹钟和“叮叮叮”的铜铃,还攥在传达室孙师傅的手哩!

……66年底,同学们大串联陆续返校了。我们突然接到“学生全部回家务农”的宣布。我的心一下子灰掉了,继续读书从此没有指望了。奋斗了头十年的求学路,现在,又回到“原点”。怎么办呢?茫然、无奈啊!                                                            

不过,好在所有学生你回家,我回家,大家都回家,个个都一样。没有攀比,落得个自我心理平衡。

我们在传达室门口话别的时候,相互说些无用的安慰话。

回望生活了整整三年的校园,看着朝夕相处一张一张同学的脸,离别的不舍,是那样的痛苦难受啊!女同学们眼圈都红了,有的还哭出了声……

这个时候的我,非常揪心,回想和三年前自己来这里报道时的心情,恰恰相反。现在,我要挑回去的是无助和无奈,失望和迷茫。担子沉重,腿如灌铅。我一直闷着头忧心忡忡,步履蹒跚,我不知道今后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

五十六年过去了,自从在传达室门口挥手分别后,我和班上的同学曹家友,刘永贵,李著珍等等很多同学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戴宏江,朱文章,孙天柱等一些同学已经过世。

人生啊,弹指一挥间!

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一路走来的过往,在我们整个人生当中,我一直认为:“功桥初级中学” 是个难忘的里程碑——三年时间的朝夕相处,同窗学习;三年时间吃住一块,孩子般的嬉戏打闹;三年时间冷暖痛痒,同学间的互助友爱;三年时间里的吃苦磨练,不断成长。所有的点点滴滴啊,都深深地埋在我们的记忆里,熠熠生辉地矗立在岁月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