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南的第一次相约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海南的土地。在此之前,对海南的印象多来自子瞻先生的那次贬谪。
因此,知道的第一位海南人便是琼山人士姜唐佐。此公是子瞻先生谪居儋州时的学生,海南岛上第一位“大学生”,崇宁二年(1102年)中举。据说,姜唐佐去广州参加“高考”前,到先生家求字,先生遂赋绝句半拉:“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师生相约,待姜唐佐中举之后补齐,然而这竟是师生永诀。姜唐佐中举后,先生已返回他当年与蒋颖叔相约终老的常州,在那里溘然长逝。子由先生续写“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我结识的第一位海南人士,则是数年前在秦岭深处初识的刚峰兄。老兄听说我要来海口,在未动身之前就几次三番相约小聚。为尽快接触琼台文化,我们相约在中山路骑楼老街街口的福山咖啡店吃早茶,并约了另一位对海南文化亦颇有研究的重阳兄相陪。感谢两位仁兄的盛情!
在悠闲的早茶时光,刚峰兄先对我进行了海南文化突击培训,然后陪我来到中山路骑楼老街,边逛街边聊骑楼文化,还进了两家非常有代表性的商店。
茶楼陈列着比面盆还大的海贝壳,放在粗粝拙朴的红漆木架上,“海味”十足。
http://s1/mw690/001sGenhzy74TFqhB1ma0&690
漫步骑楼老街
骑楼老街并非仅有一条街,而是近600座骑楼分布的一大片区域,是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大多是衣锦还乡的南洋华侨所建。最古老的四牌楼则建于南宋,至今有近700多年历史。
因为只有半天空闲,也因为今后将会常到海南,所以我们没有匆匆忙忙赶路,而是选择了随心所欲地闲逛,只看了中山路骑楼老街。
中山路,整条街上的骑楼虽然外观各异,却有着相近的风格,墙壁均以白色和浅色为主,木质的门窗则多采用鲜艳的蓝绿红黄,让我想起了地中海的色彩。骑楼整体搭配优雅雕塑和精美的装饰,混合着欧亚建筑的元素,是海岛审美与南洋建筑相融合的中式巴洛克风格,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漫步街区,仿佛进入一幅静谧的风景画里。
骑楼建筑的主体多为三到四层的楼房,建筑格局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似,但在细节部分却汇集了这个星球上大多数建筑元素的精华。不仅有精美的雕塑,还在任何可以种植的空间里种满了花花草草。
在这个阴云密布的清晨,徜徉在一座座百年老屋之间,温润的空气里飘荡着二三十年前的老歌,白色格栅窗下的白色墙壁外,吊着的一盆鲜花,如梦幻一般盛开在椰棕做成的花盆里。走着走着,仿佛走回了上个世纪。
街边的长凳也是如此,走累了的行人可以在花丛旁的长凳上随意坐下来歇脚,花季少女傍花憩,多有情调!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老宅、饶园等。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是1930年代初从南洋运回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可惜它在得胜沙路,我没来得及过去就下雨了,只好留给下次了。
中山路骑楼老街上有许多铜雕,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地区当年的繁华景象。
邱氏老宅的门脸看上去颇有中原遗风,但与中原地区宽敞厚重的大门相比,却说不上大气。从门口贴着“私人住宅,谢绝参观“的纸条判断,此宅应该仍然住着邱氏后人。只是,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老宅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与安逸。http://s9/mw690/001sGenhzy74TFsX2iI18&690
老船长船木店与刚峰兄颇有些渊源,就不细说了。这里的老船木都是从海里打捞沉船所得,许多木头因海水侵蚀,木质较软的地方自然形成了空洞或蜂窝。一些如蜗牛类的海洋生物将这些沉睡在海底不知多少年的老木头当成了安乐窝,钻进去繁衍后代。如今,它们也作为老船木的组成部分,被切割、被雕琢、被打磨,成为船木艺术的重要元素。
几个小时很快过去,虽然这节奏连走马观花都比不上,但没有什么遗憾,因为我很快还会回来。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个是不是就飘洒小雨的天气,柔和的光线给我的拍摄带来了便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