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有非常鲜明的区域烙印。虽然电影从业者一直在强调电影是艺术,但他们的意淫掩盖不了电影的工业属性。我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艺术品位的看电影者,比较喜欢英国和美国两个地方出产的所谓“经典影片”----其实我对故事一点儿也不挑剔,主要是喜欢他们的画面。英国人的画面凝重而忧伤,美国人的画面沉静又哀婉,这跟大众眼中的两国人性格不搭调,但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为之倾倒。
说远了,现在来说小日本儿和《入殓师》。我看过的日本影片,二等伤残军人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望乡》、《日本沉没》、《幸福的黄手帕》,加上刚看过的《入殓师》,咱家上看过片段的《追捕》也不够五个手指头。
小日本儿的画面,阴柔得很,让人看完以后压抑到想睡觉。故事情节也总是压抑、压抑、在压抑,不是有天灾就是有人祸。以至于我阅读《远山的呼唤》剧本,可以轻易调动起上述几部片子的画面来再创作了。至于日本影片的结构,也平和得很。谁要不信,可以找几个剧本读读,或者拉拉片子看。
《入殓师》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报应的故事,其中生者对待往生者----在我贫乏的知识储备里,这大约是一个与佛教有关的词儿----对往生者呵护,让我想起来这么几件事儿:我在法医鉴定书上和火化单上不止一次看到尸体这个词,我在网络上看到过因车祸丧生的若干具尸体被码在皮卡车厢内而没有任何遮挡,我在光天化日下看到过法医验尸。
从这个角度讲,小日本儿人性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真不少。
中国曾经有“人死为大”的传统,也曾经有孝敬之礼仪。把人成为尸体不知源于何时、缘于何故,会不会是从被封建迷信蒙蔽中惊醒之后?当鞠躬、稽首演化成你好或者吃了吗,我们还有没有孝和敬的概念?
我从来没打算因为日本救援队为被我们成为尸体的地震遇难者默哀而打算原谅他们的侵华罪行,我深深记得他们把我们的同胞活埋、刺杀、碎尸,就像胡乱堆放到皮卡车厢里一样。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小日本儿送往生者启程的那份恭敬和呵护,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明亮到我不敢睁眼观瞧。
尽管,他们的画面总是黯淡到压抑、平淡到茫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