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春,伤还是不伤?

(2009-03-03 08:11:26)
标签:

杂谈

    每年春天,都觉得春的脚步太慢,总也盼不到春意融融的时候。济南的春秋又特别短暂,刚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夏天就来了。所以,春意融融在济南是享受不到的,你刚刚说了“春意融”,夏天就来了。

    从有能够记录人话的汉字开始,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和芸芸众生对春便咏了又咏,叹了又叹。这一观点可以在那些还并不十分完整的句子,主要靠意淫才能用现代汉语理解的典籍中找到证据。不信的话,你可以想想那只一边吃草一边嗷嗷叫的小鹿。

    后来,人的嘴巴越练越顺溜儿,手指头越练越灵活,语汇便更加丰富,文字也相应地多了,基本能够记录声音了。说基本能够,原因是有很多字那时候还没造出来,至少是没分离出来。不过那时候人的脑袋已经足够聪明,虽然当时的文字跟语音还不能一一对应,但是借助“错别字”已经可以记录大部分的语言。这些错别字后来被赋予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名字--通假字。不信你背背“人闲桂花落”,就知道当时缺多少字了。当然,今天你要是硬充有文化的,再通假一番一定会被你的老子、老师或者老板用那啥浇到你脑袋上。

    虽然那时候错别字盛行,不过没影响人们记录思想和感受,而且慢慢地学会了抑扬顿挫。并且,一些会写字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还给这些抑扬顿挫的文字戴上了脚镣和手铐,谓之曰韵、律。

    再后来,又有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芜野看来源于性。那时候能够读书识字的必定是有钱人,有钱人才“有钱”出入烟花柳巷,烟花柳巷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当然得迎合顾客需求。所以,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仅仅有几分姿色,那事儿干得好,还不能算优秀人才。还得会些哼哼唧唧的、不好好说的话才有更大的市场。姿色,有“闲花淡淡春”为证,风姿;有“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为证。至于七嘴八舌说人家的杨柳细腰,估计不是去谁家做客夸人家的老婆,意淫的成分倒比赞扬的成分多一些了。

    对了,伤春的主题,老张算是大腕儿之一了。他老人家的《一丛花》都伤成什么样儿了!

    很久很久以前,俺家附近也有一个伤春的祖奶奶,这奶奶叫李清照,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喝酒,还赖床不起。不仅仅是守寡以后内分泌失调造成的,从当闺女的时候就这德行。荡秋千本该欢声笑语嘻嘻哈哈吧?李奶奶就能懒洋洋地拍拍小手儿,真不知到她老人家怎么这么另类。到了有些年纪,日上帘勾才醒了头天的酒,还不起床,叫来花匠老头儿耍小聪明,教训人家哪儿肥哪儿瘦的。中午喝醉了一觉睡到傍黑儿,然后“倦”梳头,还没说话呢,鼻涕虫儿就过河了。

    老百姓的男男女女伤春,连皇帝老儿也伤得一塌糊涂。放着皇帝不好好当,每天办公的时候净琢磨些酸词歪曲儿。什么“流水落花”,什么“渐觉伤春暮”,还指望什么狗屁天上人间!结果自己从天上被老赵一脚给踹到人间来了。要说老李还真够执著的,在人间,他老人家还倚在梧桐树下继续哼哼唧唧。又是月如钩又是上西楼的,从春到秋哼唧了一个遍。不过这老东西不知死活,管不住自己的那张臭嘴,酸就酸吧,做了人家的小老婆,还非得说道说道以前的相好,为自己曾经的“别墅”叹息两声。结果怎么样?月下的故国归人家了,小命儿也归人家了。

    一个人人伤春的世道,估计不是什么好世道。一个满眼是利益,对春不闻不问的人也不一定是什么好鸟。

    春来了,不妨偶尔想想童年,想想故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