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拍摄与人文化阅读
(2008-07-25 08:08:15)
标签:
摄影语言阅读风格杂谈 |
奥运圣火点燃了山东人的激情,也点燃了摄影发烧友的热情。前段时间芜野曾集中回答过朋友们关于器材的一些典型问题,这段时间问题集中到了“怎么拍”上。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老实说,芜野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按快门的时候问自己“我想说什么”。当然,拍摄也可以学学卡拉OK,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娱乐自己。问题是,拍摄者往往并不这么想,有些时候甚至别人读图的感受比自己拍摄的感受更让拍摄者看重。
这也是芜野多年来思考的一个“大”问题,芜野把它叫作“人性化拍摄与人文化阅读”。这其实是摄影两个阶段的态度。
拍摄阶段需要的是人性化,把纳入镜头的光线,以及这光线描绘出的一切形象看作是有生命的,而且是跟“我”一样有感觉、有情绪、有思想的。这里不是拟人化的描述,而是拍摄者与被摄者心灵深处的交流。这种交流,需要拍摄者有足够的阅历,有平和的心境,有温柔散淡的心,有孩童般的质朴。至少,面对事物要是非功利性的,这样才有可能接近事物形象本身,近而接近事物的本质。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用心才能拍出好作品。而所说的用心,决不仅仅是集中精力,运用美术知识对事物进行构图、布光,或者单纯地抓取“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只是布勒松对其摄影态度和方法的一个总结,布老头儿省略了“瞬间”以前的过程。多年来,这个被纪实摄影奉为圣经的理论并没有成就多少人。相反,却死死禁锢住了很多愿意探询的脑袋。
如果在把摄影分类,那实在是太复杂了,芜野自以为还没高深的那个程度。所以,芜野所说的摄影是泛指的,是拿起照相机按快门。之所以提到布老头儿,是因为他老人家的决定性瞬间名气太大、影响太广也太深了。下面还要提到亚当斯,是因为安老头儿的区域曝光法以及他投机取巧的创作方法,这里先行说明。
对于多数拍摄者来说,以普通视角抓取瞬间反映社会、记录时代纯属无稽之谈。这里我们不说普通人有没有布老头、安老头那样的能力,首先就不具备那样的时间,也没人为你的片子付给你能为维持生活的报酬。当然,普通人有时间也难以拍出那样的作品。有人会说,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达到这个高度的,黄金时期也不是没张都是精品。确实如此。问题是,多几个人可以忍受达到这个高度以前漫漫长途的孤独跋涉呢?谁又能保证要远路途的尽头一定是成功?
多数的拍摄者,所谓的纪实摄影纯属是唬人的,有个把不存心唬人,那也是自欺欺人。这是跟布老头有关的问题,也许还跟寇德卡有些关系,如果碰巧某个拍摄者同时喜欢流浪的话。还有一个人不能忽略,那个离得足够近的卡帕。如果不怕挨揍,胆儿大的拍摄者可以跟他学学。
有人跟他学过,结果是那个叫F3的尼康铁疙瘩比脑袋先行一步,接触了被摄者拍过来的铁锨或者棍棒。这个人拍得足够好,是我国当代拔尖儿的纪实摄影理论和实践者。不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更喜欢说图片故事。他翻译过《助产护士》、《玛丽·艾伦·马克:摄影25年》,写过《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荒谬的真实——戴安·阿勃丝传奇的一生》,拍摄过《邻居》。
一般来说,普通人还是不要离这么近的好。
风光摄影,看起来比较简单,普通人用大小数码,走个半径三五里路的范围不是什么难事。其实不然,黄石公园跟你所在的居民小区完全是两码事,崂山、千佛山也不是半圆山,你房前屋后也看不到新墨西哥的那轮月亮。你的CCD、CMOS也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宽容度,并且HDR和大胶片的效果也根本就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还有,你的光圈肯定没有64,22总是有的,你用22试试?不拿豆腐撞头、拿面条扎脖子才怪。
剩下的还有什么?按一般说话,还有微距、静物、人像,甚至还有红外摄影等等,如果都拿出来按照上面的方法分析一下,你什么都做不成。
做不成,是因为要求太高,普通拍摄者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绕了一圈儿,扯远了。回来再说人性化拍摄。普通拍摄者的拍摄行为,说到底是拍的成分多,拿出来让万众欢呼的机会少。你知道了自己成不了上面说的那四位人物,也就没必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了。
身边还是有许多可拍的事物。芜野本人拍摄身边事物的习惯是,主观。只是希望拍出来心目中对事物的看法、感受或者评价。相对来说,记录的成分多些。
芜野拍摄最多的是环境人像,不是把人放到一个美景中的那种,而是拍摄某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或者生活环境的照片。当然,这种照片是没有更广泛出路的,唯一的出路是被摄者本人。还有就是身边的环境,芜野拍摄身边的环境,更多是希望记录谋时某刻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以期某个时间翻阅照片的时候能够清晰记起拍摄当时的人和事。
仅此而已。
关于图片的阅读,芜野提到人文化。
这是因为不少拍摄者都遇到过阅读者两句赞美的话。二十年前,对人像赞美词是“拍得真清楚”,刚刚过去的十几年里,赞美词却走到了清除的另一端,“拍虚了真好看”。当然,清除是指人,虚是指背景。对于人像以外的那些,更是没有什么具体到技术层次的标准,所各有千秋也行,说莫衷一是也对。这类的片子,看起来怎么拍怎么是,拍出来却怎么看怎么不像样。
拍摄者无法要求阅读者读出更多,因为,一般的阅读者连普通拍摄者的水平也达不到。但是拍摄者们阅读照片还是需要遵循一些“守则”的。最重要的就是人文化阅读。
所谓人文化,就是出了对构图、布光等技术或艺术层面的东西进行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照片阅读拍摄者的心态。这种阅读,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更要有宽容的心态。能从照片中阅读出人生、阅读出时光、阅读出风景,阅读出其中的某一部分,这幅照片就是成功的,它的拍摄者就是成功的,阅读者的阅读也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