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家庭轿车相机生活成本思想 |
“误读”一词,现在基本用来形容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说法理解错误。“错误”一词则是相对于“正确”而言。那么什么是正确呢?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基本只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有话语权的人的说法和做法,换句话说,强势群体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的说法和做法,法不责众、众怒难犯、众志成城之谓也。按说应该先有想法才会有说法和做法,芜野为什么不提想法只说说法和做法呢?因为想法在个体的肚子里,不动嘴也不动手的话,于群体无关。
由此得出结论,“正确”是群体眼中的正确,不是世界上所有人的正确,一些人眼中的正确,说不定就是哪另一群人眼中的错误。也就是说,正确与否,是相对的。由此可以推出,错误也是相对的。那么所谓误读自然也是相对的了。
芜野所说的误读,就是站在芜野的立场上认为是错误的或者是不正确的,而某一人群说是正确的,所以芜野在此说他们“误读”了。进一步说,芜野说他们误读,并不能证明他们就是错误的,芜野就是正确的。因为首先芜野没有话语权,其次芜野是各个体。要是某一群体反过来声讨芜野,那么才真正是芜野错误评价了他们的“误读”。
现在被最普遍误读的现象之一,汽车是身份的象征。
在一定前提下,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从大多数人嘴里说出来,却是“误读”的结果。因为芜野身处草根阶层,能对芜野说话的人也不是什么大树,他们所说的、所开的车与能象征身份的车风马牛不相及。
能象征身份的车,多数不是车主自己“亲自”开。芜野苦思冥想以后,得出的理由是,“身份”们有钱让人帮他们开,不但帮他们开车,还能帮他们做除了走路吃饭以外的一切,让他们腾出精力来思考或者“活动”。至少不需要亲自把车停到地下停车场之类的地方,再跑回来与前来迎接的CEO什么的握手。
而能对芜野讨论身份的车主们无一例外都是自己开车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一边叙述现象一边进行成本分析。第一,他雇不起开车的,那需要付工钱,也许还需要提供住所、缴纳五金一险什么的。第二,开车本身是个意淫的过程,开车与所谓身份的联系最初源于西方电影,犹以美国为甚。好像平民有车证明了发达和富足,然后错误地、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开车了便富足了。这中间,十几年前各媒体铺天盖地的“误导”功不可没。其口号性的、极具煽动性的“误导语”是,有车改变生活圈、提高生活质量。
芜野以为不然。
让我们来算一笔帐,我们先做一个有根据却又不完全准确的假设,所有金额均以先进讨论。家庭年收入10万元,夫妻上班距离都在5公里左右,五日工作。看看车的作用吧。
一辆普通的家庭车,大约8.5万元,10万元上路差不多。加上偶尔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生活圈”一次,每年的费用平均下来大概需要1万元。年平均费用已经考虑到使用10年间的修理、维护、保险、养路费等等,不算高吧?下面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算术题。现在存款年利率为4.4%,考虑到10年间会有调整,我们按照税后3.5%计算一次性投入10万元,加上十年的滚动利息是14.1万元。每年1万元的费用十年的本息是12万元。一辆车10开下来还能值多少钱?如果还能卖掉的话,1.1万价格不低了吧?那么十年要消耗掉本息25万元,分摊到每年,从手里掏出去的现大洋要超过两万,这还只能一个人开车上班。
如果开车换成打车呢?5公里是十块钱,两人上班每天40元,每年工作230天,只需要9200元,剩下的800足够你扩大生活圈的了。问题是,有多少人舍得两口子打车上班呢?
开车者的理由是打车每天掏钱舍不得,开车是零刀子割肉不疼。我靠!这是什么谬论啊?十万块钱一部车、几百块钱一箱油倒成了零刀子了!有时候我真怀疑,是不是满大街都是这样的驾车者?这么一想,我都不敢过马路了。
这还只是钱的问题。事实上,开车真的方便吗?我没车,不知道,有车的自己琢磨去。但是我知道打车可以在离目的地数米甚至半米下车。
若干年前,一有车同事强烈建议芜野买车,理由如上。做过了以上种种算术题后,同事说,开自己的车感觉好。芜野对曰,这一点打车做不到。
芜野没有反对买车的意思。另一同事买车的理由是,喜欢开车的感觉,买车就是为了玩儿。芜野赞同。
目前,家庭轿车肯定不是身份的象征,也肯定不是一个好的交通工具。但可以作为一个玩具来玩儿。
别家买车的钱,芜野愿意用来买部徕卡,可惜一般家里买车的钱买套徕卡并不宽裕。
由此看来,有思想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