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孩子写的序
(2015-09-24 09:05:36)
标签:
育儿序 |
分类: childrensketchbook |
序
看着这些文字,想着那些图画,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以往的点点滴滴浮于眼前。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天我去早市买了几根玉米。孩子一见,突发奇想,“何不就用苞米皮和玉米穗做材料,弄个玉米绘本呢?”于是绘本的雏形出现了,她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玉米,它懒得不得了。有一天它梦见一个很瘦小的小玉米,小玉米告诉它:“你不能总这么懒!你要为玉米星球做贡献!”“那我要当设计师,你告诉我一些设计吧!”后来,玉米真的从梦里得到了设计,卖给了一个设计公司,得到了一些钱。从此,它就每天晚上逼小玉米设计东西,甚至还欺负小玉米,而它却每天都拿着小玉米的设计为自己换回许多收入。很快,街上全是宣传它的广告。有一天,再做梦,小玉米不见了,它一下子就傻了,慢慢地石化了。设计公司的人按时来要新设计了,它的石雕“咔嚓!”一声碎了,小玉米蹦出来了,从此,大街上的广告全部换成了小玉米。
这个故事情节是孩子眼中的现实世界,她旨在通过故事揭示人性的贪婪,结局还有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味道---重生。
在这个绘本的创作过程中,孩子先后接触了三位老师。毕竟不同老师有不同的风格,所以最后这大半年完全是在做绘本风格的统一,水粉与彩铅不断融合,细节不断雕琢,甚至主人公的衣服都能画出毛料的感觉。整个过程真的很磨性子,修改,修改,再修改,孩子改得乐此不疲,在杨帅老师的引导下不轻易放弃,最终给大家贡献出了这本惊艳的绘本。
一两岁时,我跟她一起画天线宝宝,我画了脸,让她添眼睛、鼻子、嘴,她乐此不疲。
三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和你在一起》,她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纸上自主完成了一幅“抽象画”,画里透露出了她的思想,虽然很抽象,但作为妈妈的我,还是珍存下了这幅画。
像不像一个歪着脖子拉小提琴的孩子?也正如此,我们学习了小提琴。
五岁时开始上绘画培训班。第一次上课前,我下班回到家,孩子已经准备好画笔等我了。
我的成长跟大多数家长是一样的,有时会不理智,怕给孩子选择了错误的培训机构,误导了孩子。时间是最宝贵的,如果由于选择的不当,耽误了孩子,那将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有位亲戚告诉我:“不要给孩子报班学美术,那样会桎梏孩子的思维,就让孩子自由画吧。”幸好,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几位好老师,他们不断激励着我,使我与孩子一同快乐成长。比如,
“创作不是画一幅画那么简单,教孩子画画不是学做画匠,而是创新”;
“美术教育是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现在以及未来,是拼创意的年代,通过画画,让孩子还原想象、树立自信、感悟智慧、温存内心”。
逐渐地,孩子越来越自信。她能将经历过的事情从笔端流淌出来。很小的时候,她竟然能借物抒情:两只很久没见的小鸟流泪相逢,“它们激动地哭了,就像我见到了我奶奶”;长大了,她总是能把不经意间听到、学过或看到的事物揉进自己的画面中:嫦娥一号、神舟系列、人生就是一场走过......一支笔,一张纸,慢慢地让她感觉很爽,很快乐。
逐渐地,我就“耐心+好奇心”地成了她的“观众+听众”,我抱着很欣赏的心态去听,去问。对于她表达的意思,我乐在其中:呀,我的孩子观察能力好强;呀,你的创造力真棒!我在每张画的后面都会记录上日期,写下画作的意思。现在回头看,那寥寥数笔,真的很让我自己感动。
我很喜欢远远地凝视她画画时专注的表情,我能感觉到画画时的她是身心放松,快乐的。
加油,给自己,也给行走中的孩子!
《玉米》绘本的创作,凝聚了任睿智老师、梁艳友老师、杨帅老师的心血和智慧,在一路走来的绘画学习过程中,得到徐建华老师、学校诸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也要感谢孩子的坚持!
请看链接,有图,就不再此文中插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