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给孩子写的序

(2015-09-24 09:05:36)
标签:

育儿

分类: childrensketchbook

 

 

    当看到杨帅老师通过邮件发来的孩子为绘本《玉米》写的自序及文字脚本时,我惊呆了,这是我的孩子吗?故事情节是那样的丰富、文笔是那样的流畅、反映的思想是那样的积极向上,我身边的那个安静、内向的小女孩发生了这么大的内心巨变,我竟然没有发现?!而这一切却展现在了她的绘本创作中,升华出自信和自觉的成长。

看着这些文字,想着那些图画,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以往的点点滴滴浮于眼前。

    先是绘本的构思过程。这得从2012年12月16日说起,这一天,孩子的第一个绘本《气球》内部出版了,高兴之余,老师给孩子留了一个家庭作业,一周之内构思出下一个绘本的大概故事情节,以及准备绘本的材料。《气球》是一本素描绘本,即将创作的第二个绘本,老师想引导孩子变换一种方式,创作一个材料绘本。这项任务对于当时才11岁半的孩子来说是很虚无缥缈的,虽然不是命题作文,可以天马行空,但从无到有地勾画出一个故事蓝图,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她不知该准备什么,怎么准备?也正是这样,她每天都在思考着应该准备什么,怎么准备!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天我去早市买了几根玉米。孩子一见,突发奇想,“何不就用苞米皮和玉米穗做材料,弄个玉米绘本呢?”于是绘本的雏形出现了,她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玉米,它懒得不得了。有一天它梦见一个很瘦小的小玉米,小玉米告诉它:“你不能总这么懒!你要为玉米星球做贡献!”“那我要当设计师,你告诉我一些设计吧!”后来,玉米真的从梦里得到了设计,卖给了一个设计公司,得到了一些钱。从此,它就每天晚上逼小玉米设计东西,甚至还欺负小玉米,而它却每天都拿着小玉米的设计为自己换回许多收入。很快,街上全是宣传它的广告。有一天,再做梦,小玉米不见了,它一下子就傻了,慢慢地石化了。设计公司的人按时来要新设计了,它的石雕“咔嚓!”一声碎了,小玉米蹦出来了,从此,大街上的广告全部换成了小玉米。

这个故事情节是孩子眼中的现实世界,她旨在通过故事揭示人性的贪婪,结局还有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味道---重生。

      第二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画小构图。老师形容她,落笔称得上“一气呵成”,画面结构和布局都较第一个绘本进步不少。下面是两个绘本的构图对照,可以看出线条自信了很多。

 

     再是人物造型的设计环节。每个造型都要求有特色,哪怕一个眼神,一小撮头发给个特写镜头都应该能辨识出是哪位。孩子先设计了一堆人物造型,再象导演挑选演员一样,筛选出有特点的几个:慵懒的大玉米(现命名为颓废玉米),机灵的小玉米(现命名为学问玉米),时尚的设计公司工作人员。附带说一下,造型中还有两只我很喜欢的猫哦。

 

     接下来是辛苦的绘画阶段。经过近三年的精雕细琢,绘本终于接近尾声。在这三年里,我们不仅画画、写生,还学习理论、欣赏名作,结识了吴冠中、齐白石、八大山人、几米、宫崎骏、毕加索、梵高、莫奈、达芬奇、罗丹、大卫、拉斐尔、埃舍尔、蒙德里安、达利等中外大师。在潜移默化中,绘画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这个绘本的创作过程中,孩子先后接触了三位老师。毕竟不同老师有不同的风格,所以最后这大半年完全是在做绘本风格的统一,水粉与彩铅不断融合,细节不断雕琢,甚至主人公的衣服都能画出毛料的感觉。整个过程真的很磨性子,修改,修改,再修改,孩子改得乐此不疲,在杨帅老师的引导下不轻易放弃,最终给大家贡献出了这本惊艳的绘本。

      想着想着,又想到了她的成长,我与她一起成长。

一两岁时,我跟她一起画天线宝宝,我画了脸,让她添眼睛、鼻子、嘴,她乐此不疲。

三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和你在一起》,她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纸上自主完成了一幅“抽象画”,画里透露出了她的思想,虽然很抽象,但作为妈妈的我,还是珍存下了这幅画。

像不像一个歪着脖子拉小提琴的孩子?也正如此,我们学习了小提琴。

五岁时开始上绘画培训班。第一次上课前,我下班回到家,孩子已经准备好画笔等我了。

我的成长跟大多数家长是一样的,有时会不理智,怕给孩子选择了错误的培训机构,误导了孩子。时间是最宝贵的,如果由于选择的不当,耽误了孩子,那将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有位亲戚告诉我:“不要给孩子报班学美术,那样会桎梏孩子的思维,就让孩子自由画吧。”幸好,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几位好老师,他们不断激励着我,使我与孩子一同快乐成长。比如,

 “倾听孩子画中话,鼓励孩子的创作,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家长可别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指挥孩子创作。不要横向纵向比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为每一张画,即使是团黑疙瘩,那也是孩子当时的心境,通过孩子的画来了解孩子的心情,是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方式,绘画是孩子放松自我,愉悦自我的途径,家长要做的就是欣赏,倾听,赞美”;

“创作不是画一幅画那么简单,教孩子画画不是学做画匠,而是创新”;

“美术教育是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现在以及未来,是拼创意的年代,通过画画,让孩子还原想象、树立自信、感悟智慧、温存内心”。

逐渐地,孩子越来越自信。她能将经历过的事情从笔端流淌出来。很小的时候,她竟然能借物抒情:两只很久没见的小鸟流泪相逢,“它们激动地哭了,就像我见到了我奶奶”;长大了,她总是能把不经意间听到、学过或看到的事物揉进自己的画面中:嫦娥一号、神舟系列、人生就是一场走过......一支笔,一张纸,慢慢地让她感觉很爽,很快乐。

逐渐地,我就“耐心+好奇心”地成了她的“观众+听众”,我抱着很欣赏的心态去听,去问。对于她表达的意思,我乐在其中:呀,我的孩子观察能力好强;呀,你的创造力真棒!我在每张画的后面都会记录上日期,写下画作的意思。现在回头看,那寥寥数笔,真的很让我自己感动。

我很喜欢远远地凝视她画画时专注的表情,我能感觉到画画时的她是身心放松,快乐的。

  加油,给自己,给行走中的孩子!

    《玉米》绘本的创作,凝聚了任睿智老师、梁艳友老师、杨帅老师的心血和智慧,在一路走来的绘画学习过程中,得到徐建华老师、学校诸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也要感谢孩子的坚持!

 

 

请看链接,有图,就不再此文中插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投稿?
后一篇:最近的好照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